对于上海的便利店业态而言,什么才是他们赖以成长的青翠的山林——消费市场呢?
上海的大卖场从2001年时的二三十家已经发展到目前的近180家了,估计再过一两年,凭着外资大卖场的狂飙之势,突破200家应该也是不远的事情,届时每家大卖场覆盖的人口将只有9万人左右,但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外资大卖场在上海开疆拓土的迅猛之势,因为大卖场的消费能力摆在那里,而且这些外资大卖场往往可以通过招商来消化自己的租金压力,使得物业租金对卖场的经营压力至少是不在主要影响因素之列。
然而,相对于大卖场的风景这边独好,便利店的日子却要艰难得多,上海的便利店从2005年的近4000家发展至今,恐怕是只见减少不见增加,而上海的人均GDP也从2004年的5000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0000美元,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根据世界各国便利店业态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大发展的时候,但为何上海的便利业态却仍然是“这里黎明静悄悄”呢?不论是外资企业如全家、罗森、喜士多,还是内资企业好德、可的、快客、良友等便利公司,这几年的发展都宛如进入了“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说得好听点是在练内功以待时来运转,说得不好听点则是在“苟延残喘”了——痛且不怎么快乐着。
新开门店巨亏是造成这一结局的直接原因,由于开一家亏一家,开得越多亏得越多,所以大家都不敢开新店了。那么为何开新店会造成巨亏呢?是不是大家都不会选址呢?倘若国内的企业在选址上有些粗放,外资应该不会如此啊,但是结局却都是一样——亏,而且都是巨亏。
其实,我们来简单算一个帐就明了了。现在上海便利店的房租一般是8-15元 / ㎡天,这样一个80平米的店面的月租金就是19200—36000元,(听说最近一家外资便利公司在上海天钥桥路拿下的店面的租金高达80-90万/年,这是什么概念?要做多大的生意才能够达到平衡点?)
按照每月1.92万元的租金,保本点大约要达到5500-6000元,而一般地,8元日租金的区域往往都只是一般中等地段,在这些地段内资企业在度过一年的新店培育期平均能够达到4000元已属不错,这样按照成熟门店同店增长率每年10%(这已经是高估便利店的经营能力了),这样门店大约在第五年达到6000元的日均销售,处于基本保本水平或微利状态(而此时多半房东要嚷着租金至少上涨50%了),而在新开店的第一年,大约会亏本10-15万元(这已经考虑将总部所收的通道费在扣除配送费和总部费用后全部计入了),然后按照每年递减3万元的减亏速度,在整个便利店合同周期内,一家门店大约会亏损20万元,而且这样的门店还不是遍地可以找到的,能够达到这样的经营水平还是需要便利公司费一番功夫的。
好德、可的、快客之所以目前能够保持微利,全在于在2004年以前在商业租金高速上涨之前拿下了一大批门店,所以目前还能够撑得下来。
而且更让人郁闷的是,高房价在一端侵吞了便利店的应有利润的同时,在另一端却在大量削减客流。
大家知道,便利店主要靠吸引年轻的顾客,而今除了那些还在就读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一族之外,已经很少有消费者对便利店的高价格不在意的了,就拿笔者周围的同事来说,收入水平在上海也绝对算得上前20%的序列的了,但是问及他们是否去便利店购物,都是回答很少去,因为那里价格太贵,还是去大卖场实惠,而且也不用走多远,也不用排长队,很方便。
再细问,便利店能够给你带来更大的方便啊,你们这些人时间都很宝贵,我什么不利用便利店来节省时间呢?
答曰,收入在一定时限总是一定的,而现在买了房子的全成了房奴,每月交掉房贷、物业管理费、甚至还有欠亲朋好友的欠款以后,可支配的收入连一个大学刚毕业的都不如;而没有买房的,看见房价如日中天,而且还在不断上涨,尽管一年省下来也只能买三四平米的房子,但是也不敢不尽全力节省啊。这些人年龄都在25-35岁之间,收入相对较高,而且没有失业、养老、就医、求学等方面的经济困扰,应该是便利店的消费主力,但是却由于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只好舍弃便利店的方便,多牺牲一些休闲时间去大卖场图个节省了。
如果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在便利店消费的顾客群都自觉地选择逃离便利店,那么,对于便利店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再考虑上海的其他消费群体,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上海2008年的职工平均月工资为3292元,这是税前而且包括四金的,如果计算税后的话,估计也就在2500元左右,这样一年的税后收入,不吃不喝不花,也只够买2平米均价房。
在日本虽然也受高房价的困扰,但是,在日本却滋生了一种同居不结婚不买房的文化,使得这些本来可能会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青人倒也乐得逍遥,而且日本人的家长也不会象中国的父母这样,一定要看到儿女成家才觉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许多父母甚至是牺牲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来供养子女买房。
而中国的年青人呢,虽然未婚同居者甚多,但很少有人把这当做常态,最多只是过渡几年而已,买房的“贼心”永远不死,所以,要指望中国的年轻人象日本人一样潇洒,自己一生的钱吃光用光,不留给子女分毫,估计还是很难成为主流的,能够有5%的小概率事件发生,在中国也已经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几年前在泰国旅游时,听导游说起泰国人都是“赚三块花五块”,而且泰国舞蹈的手势中也似乎表达此意,而华人总是赚五元花三元,所以尽管华人一开始在泰国都很穷,但是几代人累积下来就很有钱了,现在华人在泰国的经济实体中已经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了。
所以,只要房价还是这样高不可攀,年青人的可支配收入就会低得可怜;只要年青人还总想着要先买房再结婚,而不是象日本人那样以同居不婚作为常态,那么上海的便利店的春天就永远只是在商家的期待中,即便人均GDP由现在的1万美金增长到了2万美金也是枉然,因为那时的房价可能已经由现在的平均每平米1.5万涨到了每平米3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