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 “回奶事件”、“碘超标奶粉事件”到“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由牛奶和奶粉关键字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都发生在国际国内知名、有外资参股和外资独资背景、标榜着国家免检招牌的大企业。更引人关注的是三聚氰胺污染乳品事件爆发之后,国家先后公布曝光的乳制品企业有30多家,其中2007年全国乳制品行业排行榜中的前四名伊利、蒙牛、光明、三鹿以及多家的名牌产品均未幸免。
以上的这些事件爆发前,实际上乳品行业和许多乳品企业的奶源问题就象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一触即发,而一系列与乳品有关事件爆发后,追根溯源,最终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将问题根源和焦点锁定在了“奶源”上,而奶源监管则又成为了一触即发的问题,可以说奶源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不严格监管,不从源头上杜绝,又会成为一触即发的问题,因此,采取强有力和强有效的措施从“奶源上管控”则又成为刻不容缓的既定事实。
一、毒乳品事件背后的奶源诱因
而不法个体奶站是这次三聚氰胺污染乳品事件的罪魁祸首,而奶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从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里分离出的生产单位,多年来国家的相关部门对奶站的建设、挤奶技术、生产卫生、牛奶检验等诸方面并没有出台严格的指导性标准、规范及行业管理文件。
目前全国大约有奶站三万多个,根据目前的奶牛养殖现状,产生的牛奶收购站、点中除了挤奶和收奶相配套的集约化奶站,能保证原奶质量安全外,由养殖户分散在家中或放牧场自行挤奶,然后送往奶站统一收购和企业通过在偏远、规模小的农牧区由流动奶车到奶点或奶户家收奶,然后送往奶站或乳品厂这种“分散挤奶”,对奶牛体表卫生、乳房炎、抗奶的检测以及用具等卫生无法监控,同时牛奶不能有效及时制冷降温,客观上增加了牛奶的污染环节。更重要的是部分不法奶户,往牛奶里添加米稀、豆浆、三聚氰胺、刷罐水等非乳物质,给原奶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乳制品企业失去了掌控奶站的实质性权利,让不法奶贩子非法谋取私利有机可乘。
近十年来,我国的乳业似乎步入了超常规发展时代,企业之间一方面为满足对原料奶的需求,同时也怀有破坏对方竞争实力的目的,互相跨地区交叉抢奶,尤其是奶源紧缺的秋冬季节,一些大企业更为来势凶猛,在远隔几百公里的对方内阜奶区,互相设立收奶中转站抢购奶源,又为不法奶贩子提供了制造假奶的活动空间。
目前集约化牧场、小区、专业村大约占全国奶源总量的50%,另外50%处在规模小饲养分散状态,这部分散奶源主要分布在经济较落后的老奶区,他们尚处在传统、落后的分散饲养家庭挤奶状态,政府和企业对这些散奶户无法监控,原奶的质量安全也很难得到保证,分散挤奶、流动收奶,很难保证原料牛奶的质量安全。
奶站虽不是养殖单位,但他需要从事奶牛进站挤奶的管理业务;虽不是乳制品厂,但他负有原料牛奶的前期处理职责;虽然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他实际在从事经营牛奶的活动。因此在发展中没能引起重视及时科学的划分职责,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无法介入管理,客观上出现政策法规上的的漏项、安全监控上的盲区,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最终必然导致爆发乳行业上的危机。为了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必须强化奶源管理。
二、奶源监管的创新机制和强化途径
1、政府、企业、奶农三方监管,建立奶源管控机制
乳品企业要认真学习贯彻政府相关部门的指示精神,组织监管部门对奶牛养殖场(户)、饲料企业、收奶站、乳制品企业进行检查,认真吸取教训,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
企业与政府、奶农建立既有互相协调监督,又有互相保障安全利益的长效机制。企业邀请政府的牧业部门、奶业协会、奶业合作社的代表,介入企业的原奶收购管理活动,三方共同参与、监督、协调处理企业、奶农双方比较关心的奶源区域的稳定、牛奶购销合同签订、奶价定位、考核标准、牛奶检验以及奶区的技术培训等问题,及时召开奶业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做到不抢奶、不倒奶、不压价、不掺假,切实保障企业、奶农的长远利益。企业自身建立牧场,奶牛养殖、奶站直属企业管理,这是让企业最放心的模式,绝大部分企业还要先从介入奶站抓起。
2、实行准入制度,将奶站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奶站是连接奶农和乳品企业的中间枢纽,但-爱华网-是长期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并没有关于奶站管理的法规和条例。极少数奶站甚至可以控制原料奶市场和价格,在原料奶中掺杂使假,克扣奶款,上欺乳企,下压奶农,成为名副其实的“奶贩子”、“奶霸”。
为了保障原料奶质量安全和奶农利益,为广大养殖户创造家庭饲养、统一进站挤奶的方便条件,实现集中挤奶确保原奶的质量安全,尽快结束手工挤奶的历史。除牧区以外,应力争在3—5年内使所有奶牛进入养殖小区或奶牛场,实现集约化经营、机械化挤奶。规范原奶收购环节,建立有序的牛奶收购秩序和公平的竞争机制,规定鲜奶收购从业和准入标准。
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实行准入制度,明确责、权、利和法律责任,加强监督管理,使其真正成为为奶农和乳企服务的奶源收贮、转运站。从而防止奶站这个重要的环节成为法律真空,监管空白,既没有主管部门,又没有规章制度。|!---page split---|
3、群策群力运用多种途径 完善奶源监管机制
保证奶源安全和质量,可适当考虑使用和完善以下机制:
(1)企业租用奶站机制:乳制品企业在辐射的奶源区内,对民间投资兴建并具备条的奶站,采取“租用”的办法,将个体奶站租过来,由企业派驻人员自行经营管理。一方面企业没多增加支出、奶站业主也没减少收入,同时给企业创造一个从奶牛卫生、进站挤奶、奶质检测、牛奶管理、运输及进厂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保障体系。
(2)企业派驻监管机制:乳制品企业对不具备租用条件的奶站,采取“派出人员进驻奶站监督管理”的办法。奶站虽然由个体奶站业主经营管理,但企业派驻的监督管理人员从奶牛进站头数、挤奶数量、生产卫生及牛奶的质量管理等,同样可发挥全程的安全监控作用。
(3)达成股份合作机制:企业与奶源区内的奶牛养殖合作社、奶牛养殖协会、牧场等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双方共同投资建设奶站,按股份制章程共同经营管理。一方面奶农及合作社不必担心企业拒收、倒奶,同时更有利于企业介入奶源的安全控制,保证整个奶源生产环节没有监aihuau.com管盲区和漏洞。
(4)采用“订单牧场”机制;乳企透过与牧场进行1年或以上的订单合作,担起牧场原奶的监管与部分管理技术指导责任,未来乳企还可以进一步入股和收购牧场,从而强化奶源控制。
4、建立原料奶“第三方检测”体系并培育质检机构
“第三方检测”是确认原料奶真实质量状况,实现原料奶公平、公正、公开定价,维护奶农利益,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举措。它需要在每次收奶时进行现场操作或取样,并将测定结果尽可能的当场反馈给奶农(或奶站),因此,它要有统一的组织机构、独立的工作人员、固定的经费来源、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运输工具。
应建立专门的奶业管理办公室,承担奶业规划布局、科技推广、奶源管理工作;组建奶牛生产性能(DHI)测定及牛奶质量安全检测站,重点地区建立牛奶质量安全检测点,作为第三方质量监测机构,保证其在检测过程中的独立性,及时解决乳品企业和奶站、奶农之间的质量纠纷,确保原料奶品质和质量安全。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标准、规程、制度,确定常规检测项目和定期检测项目,组织技术培训,统一测定方法,定期校正仪器,并在关键问题上进行科学、合理协调,使乳企和奶农达成共识。
5、加强奶牛养殖及加强饲料安全监督管理
牛奶不同于蔬菜水果、鱼禽蛋肉,生散牛奶直接上市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要从源头监管好,还要以饲草饲料、饮水等投入品为源头,从疫病防治药残检测及病牛原奶控制,结核、布病检疫等方面加强监督检验,推行奶牛健康证制度。加大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场)和机械化挤奶站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推行标准化养殖模式。
对奶牛饲料生产企业和奶牛养殖场自配料进行全面检查,建立投入品记录和动物疫病治疗记录。严禁使用和添加国家明令禁用药品,严格执行休药期,设立奶源质量管理监督员,负责奶源管理。饲料生产企业严格落实生产记录、产品留样观察和可追溯制度,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对非法生产、经营和添加违禁药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要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坚决打击,严厉查处。
国力强在于民强,民强首先要身强, “奶业兴则可补身体强”,而奶业兴只有从产业链源头上去解决“奶源”的实质性问题,刻不容缓的去恢复消费者对奶制品行业真正产生信任,建立消费信心,这不是几个人和几个乳品企业的事,这是全社会的事,只有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身体力行,采取有效可行的奶源监管措施,打造“良心奶与放心奶业工程”,实现消费者、奶农、企业与政府的“共赢”,才能重新找回奶业市场的繁荣,才能真正从质量出发保障安全新鲜奶源,实现中国乳业的再次复兴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