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拍影视得过大奖,请问你对企业投资拍影视有什么看法?
前天,《商业文化》杂志约写一篇关于电视连续剧新版《红楼梦》商业运作的评论,我还没有答复。现在,先回答你们提的这个问题。
这两年有个新现象,有一些本与影视一点都不搭边的企业,投资拍电影、拍电视连续剧,最近还有增多的趋势。新华都总裁唐骏年初就用“透露”的形式公开了他的消息:要拍一个连续剧,说这个剧一定会打动人,他也在剧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保安。
徐静蕾拍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对企业的吸引力得到了冯小刚的公开赞同。冯小刚拍《唐山大地震》也大开张地吸引企业植入广告。《新三国》、新版《红楼梦》等等的拍摄,也得到了一批企业的加盟。
最近,我也看到,一些中小企业也在投资加盟拍一些不可能出名也不可能获利的影视剧。那么,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是想对艺术做贡献,或者是想玩一玩,那就另当别论;如果是投资,是想名利双收,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行情。
十年前,和陈佩斯一起演小品的那位,叫朱时茂,他说过,他拍连续剧,投了三千多万,赔了。行内有句话:拍影视,赢利、保本、赔各占三分之一。不是多数投资者都在赚,实际上是,钱收不回来的是多数。这与买股票有点相似,正是多数人扔了钱,才有那少数的几个人赚大钱。换一句话说,这些年播的那些电视剧,大部分是没有赚钱的。当然,演员、导演、编剧等等,他们一分钱也不会少,赔的是出资人。
出资人多数是外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我觉得也可以这样说:隔行如隔河。河那边的情况与河这边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要真正掌握河对岸的情况,就应该向知情者了解清楚,或摸着石头过河,或经过桥、船亲自到河那边把情况搞清楚。
可是,一些企业根本没有经过这样的程序来操作,没有摸透行情,情况不明又决心大,经不起有的人的游说,只看到假象,盲目地掏腰包。
真正的行情有这么几个关键。首先是对剧本的判断。有了好剧本,就不愁请不到好导演、好演员。像这次正在热播的连续剧《杜拉拉升职记》,出演杜拉拉的王珞丹,就是喜欢上了这个剧本,几次辞掉别的连续剧的角色,才争取到这个机会。
二OO五年,我们拍摄的电影《一轮明月》(弘一大师)获得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濮存昕获得优秀男演员奖。领奖时,遇到演员张铁林,张铁林说,如果早-爱华网-知道,演弘一大师他要争。我以为他开玩笑,他接着又补了一句:“说真的。”当场,我看了孙俪、章子怡、赵薇的眼神,我有个判断,如果事先不是筹资时间紧,从她们中选一位扮演剧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她们也会愿意的。当然,这些都是这部影片的反响之后的反应。
二OO六年,别人给我推荐十六个剧本,我没有看好一个。翻几页就明白:如果拍了,肯定要赔。实践证明也是如此,其中几个至今没人拍;几个后来有人拍了,结果亏了大本。
这也是说,如果遇上好剧本,投了没有错,弄好了会名利双收。像湖南卫视当年拍《还珠格格》,赚大了;还有张国立,他就是与著名编剧邹静之等合作,拍了《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而赢大利的。
还有一个取向,赚钱的可能性很大。就是,如果正出大名的那几位导演、演员aihuau.com加盟,就可以投。他们已形成了品牌,像华谊兄弟为主发起的,冯小刚、张艺谋担任导演的,经过炒作、宣传,他们拍的片子票房正旺。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门道:有的是某个剧赚了,主要发起者、主要投资方赚了,但是其他投资者,也就是次投资方、联合拍摄、协助拍摄的那些人收不回成本。这一行内,有些制片的经过钱是没算清或算不清的。主投方、有的主创人员赚的是协拍方、合拍方的钱。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包赚。对不算好但还过得去的剧本,如果很想投拍,如果主投方、主创方可靠,你对他们的家底很清楚,那就签这样的合同:在影视剧发行后的什么时间,不管该剧赚或赔,连本带利共多少钱如期收回,敲定时间、敲定数额。二OO六年,我们拍的《暗哨》、《南少林三十六房》就是采用这个办法。
还有一个现象,植入广告。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
这些只是个人看法,供你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