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点的不同对生意的影响很大,而且对不同地点的顾客应采取的营销对策也不同。所以,如果地点的特征与店铺的类型、风格相符就是好店址,反之,就不是。
(1) 都市中心整体的商店街区 在这类地区,流动客多,客层,年龄层的组合多样而丰富,会产生对男女及年龄的吸引力的差异性。这样很容易利用中心的影响力和国辐射力产生的聚合效应来发展自己。商店林立繁华的商业中心(但绝不是乱拥挤),一般都能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和向往心情,特别是对选购品的购买,消费者大多愿意到商店众多的商业中心购买,以便进行更好的对比和选购。因此在这类地区建立服装专卖店比较好。在我国,如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淮海路商业街”以及天津的“和平路滨江道商业街”等都是此类商业中心,其影响力和辐射力都是跨地区的。 商业中心一般是该地区客流量大、购买频率和购买质量较高的地区,来此购物的顾客大多表现出较强的求质、求好、求美的心理特点,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在这些地区,商品的质量好,品种要齐全,有较强的趋时性及时代感,同时价格就比较高。 但同时,这些地区的费用比较高,竞争性也强,各行各业争芳斗妍,并非是所有店铺的理想开业地点,它较适合于中型服饰店及服饰专卖店。店主应有针对性地对顾客提供服务。在节假日顾客多时,更要用适当的营销手段吸引顾客,还可灵活聘用学生打工。因为他们对服饰的流行有一定的认识,能体现青年一代的心理及审美,容易与顾客交流。 (2) 车站附近或交通要道这类地区以流动客为中心,商圈为中心,商圈范围广,往来旅客集中,一般应首先建立良好的购物环境。如店前留出较大的空地等,方便顾客出入。这一带的店铺就不具有商业中心区形成的群体优势,多属单作战,或小群体搭配。所以,突出自身优势最为重要。到这类店铺购买的顾客多以求便、求实心理居多,店铺应以中档或廉价的商品为主,如一般低廉的服饰。 车站主要以搭乘大众运输工具的乘客为主,但因其年龄、职业、爱好和目的不同,有出差的,旅游的、探亲的,由于人流量大,这一地段商业价值较高,可针对特定的各层,在开店经营上大做文章。 但经营的商品必须符合生活需要、价位不高、且易于携带的特点,服饰的购买,顾客一般会用很长时间才能等到中意的,所以大都不会在奔忙之间购买。这类地区不适合于服饰店的开设,除非交通要道是在购物区附近,例如西单地欠站里的一排小型服饰店,会进去看看,这样就吸引了不少顾客。
人口与购买力分析
有关人口数和家庭人口之间组成,可参考选址地域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存档的户藉人口数和人口普查资料。所需调查的项目包括: 1.常住人口数 2.家庭及构成 3.人口密度 4.教育程度 5.从事行业 6.自然增加率 7.人口增加率 8.家庭人均收人 9.白天流动人口数 10.年龄构成 11.家庭年支出及支出结构 现就一些主要项目分述如下: 1.家庭人口及收入水平 家庭状况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家庭特点包括:人口、家庭成员年龄、收人状况等。如每户家庭的平均收入和家庭收人的分配,会明显地影响未来商店的销售。如所在地区家庭平均收入的提高,则会增加家庭对选购商品数量、质量和档次的要求。家庭的大小也会对未来的商店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比如一个两口之家的年青人组成的家庭,购物追求时尚化、个性化、少量化;而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有一个独生子女),则其消费需求几乎是以孩子为核心来进行。家庭成员的年龄也会对商品具有不同需求。比如,老龄化的家庭其购物倾向为购买保健品、健身用品、营养食品等;而有儿童的家庭则重点投资于儿童食品、玩具等。 2.人口密度 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用每平方公里的人数或户数来确定。一个地区人口密度越高,则选址商店的规模可相应扩大。 要计算一个地区的白天人口,即户藉中除去幼儿的人口数加上该地区上班、上学的人口数,减去到外地上班、上学的人口数。部分随机流入的客流人数不在考察数之内。 白天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多为办公区、学校文化区等地。对白天人口多的地区,应分析其消费需求的特性进行经营。比如采取延长下班时间、增加便民项目等以适应需要。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到商业设施之间的距离近,可增加购物频率。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吸引力低,且顾客光临的次数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