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元一样,样样两元,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大街上的“清仓大甩卖全场2元”招牌不少,仔细一看,里面的货物大同小异,摆设方式也颇为雷同,甚至连录音机里绵绵不绝的打折广告听上去也是一个人的口吻。小小的两元店背后,也有一个大江湖,加盟的、配货的、连锁的……那些看似大出血跳楼价的背后,处处都有精心设计过的痕迹。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邹捷 实习生 杜嘉仪 卢秋红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全场2元变1.5元 两元店也刮降价风 像往常一样,熊阿姨清扫完了店门之后开始一天的生意。她在康乐村经营一间两元超市。三个月前的一个大清早,她拿出了一大张写着“全场1.5元!”的纸,挂在了店中央。
连两元店也要降价?路过的人免不了有些好奇,原本就号称“清仓大甩卖”的两元货,竟然还能再降到1.5元?熊阿姨说,卖两元时毛利润有六毛钱左右,如今毛利只剩不到一毛钱。“我最近都劝想开两元店的人不要开”。康乐村这片地方原来有十多家两元店,今年以来倒了两三家,她也打算年底租约到期就关门大吉。
两元店降价并非熊阿姨独创,在人民中路,两元店店主高老板也在店中央扯出了全场降价到1.5元的招贴纸。三年前他在这条路上开店时,整条人民路只有两家两元店。2008年,附近的两元店猛增到六家,每隔300米左右就有一家。但今年倒了两家,“我们的店也差不多了。”高老板说。
买的人少了,进货价贵了 高老板不远处的两元店也好不到哪儿去,店员说,以前人多时店里挤得满满的,现在总没什么人;以前顾客一买就是三四件,现在就买一两件,甚至只看不买。在采访人民中路上剩下的四家两元店时,记者总会听到同一句话,“今年的生意特别不好做”。实际上,这四家店中有两家是同一加盟商的连锁店,而已倒闭的两家也是这家的加盟店。高老板说,人民路人流量大、消费水平不高,非常适合开两元店。“前两年生意比较火,有的店干脆在同一条街开分店。”现在,店家都抱怨说人流量少了近一半。两元店要靠薄利多销,人少了,货卖不出去,货旧了就更没人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进货价上涨也是今年来生意难做的原因。高老板说,他并非连锁店或加盟店,而是自己从番禺的长江百货批发城进货,货品单价一般在一元左右。店里有5000多种货,每两三个月进一次货,每次提货八万元左右,利润率大概有35%。生意好那会儿,每天能卖出去4000~5000件货品,营业额可达9000元左右,利润约有3000~4000元。除去2.6万元的月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平均每天能赚1000多元,一个月收入能有三四万元。但随着进货价上涨和人流量下降,收入直降。现在每天营业额也就2000~3000元,利润只有1000多元,连付铺租都很勉强,一直在亏本。
在长江百货城里经营文具批发的陈小凤告诉记者,其实今年也没有涨多少,她直接从厂家拿货,因原材料涨价,货品每件批发价涨了约一毛钱,“但对做两元店的人影响比较大。”
人民路的一位两元店老板说,这几年部分商品的进货价一直在涨,有的甚至涨到接近两元,他们只能放弃这些商品,例如脸盆,以前很多两元店都有卖,但现在就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