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换技术”被基本反证后,“自主创新”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振兴口号被提到了国策的高度。
为此,除国家科研投入增大、企业研发力度加强,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现——比如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的收购。
两相对比,前者为产业崛起之根本,收购技术也不妨为可选捷径之一。
日本企业是不错的收购对象
日本视技术为立国之本,很长一段时间里,出高价也难买到日本公司的技术。但最近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萧条让日本一些企业失去了技术自卫的能力,迫使日本不得不开始放松技术市场。
而看到这一可乘之机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和韩国企业都对日本动起了手脚,不同程度地收购了一批拥有技术的日本“中小型企业”,且所花成本并不高。
相对来看,中国产业界在这方面则显得有些迟钝和保守,或者说,还没有领会到获取日本技术的要领。我国企业更加热衷的是,千方百计建立与日本大企业的合作关系,试图通过这一途径获得技术许可。然而,事倍功半,甚至所获无几。
日本小企业掌握核心技术
与中国不同,在日本的产业链中,大小公司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大公司拥有不错的品牌形象,但真正的研发和制造技术大都掌握在小公司手中。
这一生态环境下,公司的同一项技术或零件由多家小公司提供,所以技术和质量管理非常方便,只要调整给每个小公司的配额,就会刺激后者技术革新。
小公司由于资金实力差,没有市场能力,但不能产品化,只能依附于大公司,不过,他们可能拥有某项技术的全球最高水平。
这一特殊的产业结构刚好为技术收购提供了可能,而且,目前这一结构正在持续的经济萧条中,逐渐松散起来。
为了在经济低潮中保持国际竞争力,日本的品牌大公司不断压缩产品成本,这让那些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的小公司首先受到了冲击。靠大公司吃饭的零部件供应商开始纷纷倒闭,接下来就是软件研发小公司的生存危机。
韩国经验
在这场技术收购潮中,韩国的行为或可提供借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企业就开始乘虚而入,到日本大批收购中小企业。
将这些企业纳入囊中后,他们并不把公司搬回韩国,而只是让公司变成韩资,公司拥有的技术自然就变成了韩国的技术。
与此同时,这些小公司由过去承接日本大公司的研发订单变为承接韩国公司的研发订单,以支撑韩国公司的发展。反过来,韩国企业又利用这些公司,把自己的产品推送到日本市场——在此之前,非欧美国家的高技术产品要进入日本市场几乎不可能。
而现在,由日本公司(韩资)研发,韩国公司制造,再由日本公司(韩资)销往日本,这一模式已经被日本市场全然接受。
日本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
面临同样的机遇,为什么中国企业没有抓住?
这或许也与中国传统企业结构的“大而全、小而全”有关,再小的企业也是从零件到整机几乎全部自己制造,而且,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日本技术的认识也仅限于大公司。
不过,一旦看清楚战略切入点,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对掌握核心技术的日本小公司的收购。可以想象的布局是:收购日本相关小企业后,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日本技术,迅速研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依靠已有的中国市场能力和制造技术,稳步开拓国内和全球市场,形成其强大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