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慧聪网总裁郭凡生的话来讲,中国B2B行业是苍蝇趴在玻璃窗上,“有光明没前途”:体系不完善、交易习惯和交易心理的差距、对网络安全性的担心等等,都限制着这个领域的发展。而对于试水者来说,能忽悠到投资者让自己生存下去并且发展壮大就是头等大事,谁熬到市场成熟的那一天,谁就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在这个前提下,企业的块头也许并不重要。
所以,面对因经济整体趋缓导致的市场萎缩,有人过冬有人避暑,大家都在忽悠眼球。
如果借鉴国外B2B的盈利模式,中国电子商务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为什么折腾了这么多年后,中国电子商务依然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在核心盈利模式上难有突破?
模式困局与交易潜规则
从宏观背景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市场建立在严格的市场秩序基础上,金融、法律层面都非常成熟。而目前中国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抛开法律问题不说,仅仅金融和信用问题就可以让电子商务吃无数闭门羹。事实上,中国对金融的严格管制,让B2B企业金融突破难以成行,所以,无论是生意宝还是阿里巴巴,都要千方百计和银行展开合作,以绕过政策限制。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意的逻辑也让电子商务推进艰难。专家认为,B2B电子商务大致有五类模式:一是报价市场,网站服务局限在资讯层面,这是目前大多数国内B2B网站的模式;二是从简单交易(一对一)到复杂交易(一对多),互联网在其中起到分包作用,卖方通过竞标完成交易;三是将资讯转换为相应指数,B2B网站结合线上和线下,囤积商品以实现赚取差价,这一模式比较适合钢铁和水泥等原材料市场;四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五是B2B网站作为中间商,即交易中介。
而在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除了第一种模式和第五种模式,没有一家是收取佣金的。这主要与中国人的交易习惯有关:中国人做生意喜欢面对面谈,即使进化到了网络时代,大家依然是先通过网络认识,然后见面细谈。
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人的生意潜规则。纵观网络大宗货品交易,除了期货(可以炒作),所有人都喜欢线下而不愿意在线交易,因为所有人都想从中渔利。如果所有交易环节都通过网络透明化了,中间人的润滑优势必然大打折扣。所以这种交易模式会被人为地设置很多障碍。
缺乏基础平台的同质化竞争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我国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备。由于B2B涉及的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产品,品类纷繁复杂,即使同一种类型产品,其标号、生产工艺和流程等诸多原因,都可能导致质量和价格的巨大差异,这必然要求B2B服务提供商能够给大家一个非常安全的交易平台。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没有人能提供这样的基础平台。
此外,在中国B2B市场中,由于供应信息门槛较低,而采购信息至少有一定背景,或者对价格要求苛刻,因此几乎所有电子商务企业大多提供供应信息,而采购信息则严重依赖国外中介,导致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这就好比一些人才信息网站,90%的信息量来源于求职者,而企业招聘信息总是很少。
所以,中国的B2B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除了各自玩的概念和个头大小不一样外,其盈利模式、提供的信息种类都大同小异,不管是生意宝、阿里巴巴还是慧聪。
归根到底,我们的B2B还是一个概念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