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廉锋 2004年,张艺谋和王潮歌、樊跃合作打造的《印象·刘三姐》一炮而红。《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相继问世,歌颂武夷山俊美风光的《印象·大红袍》目前也正在筹划之中。自“印象”系列推出,原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成为挖掘地方旅游新体验的焦点。 “原生态”的魅力 2009年秋天,张燕随着浩荡的人流,拿着景区工作人员分发的纪念帽,走入丽江玉龙雪山脚下《印象·丽江》的演出现场。“我早就听说过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这次和朋友来丽江旅游,特地过来看这个演出。”一进场,张燕就看呆了。抬头,高耸而圣洁的雪山矗立于眼前。巨大而炫目的舞台就搭建在玉龙雪山之下。当音乐响起,演员次第入场,“我-们-是-少-数-民-族——,我-们-是-演-员——,我-们-是-农-民——,我-们-是-明-星——”随着几十位少数民族汉子的“呐喊”,演出在如梦如幻的背景中拉开帷幕。“看到500多名全部来自丽江当地的纳西族、藏族、白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演员的原生态表演,相当地震撼。”虽然票价不菲,但张燕觉得挺值的,“那种‘天地人’合为一体的感觉,真得亲自到现场才能体会。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去看看别的印象系列。”2005年5月31日,张艺谋导演及其创作团队与丽江市政府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具有国际水准的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从那时开始,走古镇、爬雪山、看“印象”,成为众多游客行走丽江不可错过的旅游项目。 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始于广西桂林。2004年,《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上演,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意。在这部大型山水实景剧中,张艺谋首次采用自然景观的形式,以方圆两公里的阳朔书童山段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以及无垠的天穹为舞台,构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在这个天然脉动的剧场里,观众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艺术的完美结合。那些随时而来捉摸不定的风雨云雾,成为整个演出的一部分,演员中很大部分都是来自当地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而那些遍布在山峦湖泊之间的千万个璀璨灯光音响设施,又让人怀疑眼前的这一切是否真实……可以说,这是张艺谋对舞台剧的一次革命。《印象·刘三姐》,将桂林、阳朔这些举世闻名的山水和刘三姐巧妙地嫁接到了一起,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呼应,成了中国城市旅游和演出形式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此后,“印象”系列带有旅游文化特色的商业演出陆续出炉。 “印象”系列带来品牌效应 《印象·刘三姐》的头炮成功,带来了品牌效应。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能和张艺谋合作,成为下一个被“印象”的对象。张艺谋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的确有很多景点和城市在谈,有的已经签约了。因为《印象·刘三姐》的影响和火爆拉动了当地的经济,让我感触很大,文化产业靠做而不是靠嘴说。在最好的旅游发达地区,结合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做这样的演出,有很广阔的前景。我希望把这块空白带动起来,做各种尝试。当然,首先要考虑到在某个景点上,我们有没有好的创意,没有好的创意就不好做了。” 当一个文化产品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时,自然对这个城市的旅游消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知名度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据统计,2008年,到桂林旅游并欣赏过《印象·刘三姐》的观众人次已达到100万。而2006年7月推出的《印象·丽江》,两年后就收回了8700万的投资,第三年的收入已经过亿。2007年3月30日,《印象·西湖》如期推出,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仅2009年国庆期间,《印象·西湖》共演出14场,接待游客2.38万人次。目前全国每天有超过1万名观众在观看“印象”系列,票房收入超过200万。这样诱人的经济效益自然引发了众多地方政府追捧,许多风险投资商也纷纷跟进。据悉,早在2006年,风险投资巨头IDG已经悄然入股了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其后SIG也成为北京印象公司的股东。在确立了每个“印象”投资后,北京印象公司会和几个合作方再成立一个当地企业,比如《印象·海南岛》的出品公司是“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后者负责该项目的运营。

虽然前来洽谈合作的人很多,但老谋子显然很爱惜羽毛,“选择哪个城市,我们还需要从文化艺术、经济效应等方面全方位考虑,不能太草率,不能砸了‘印象’的牌子。”然而,品牌的拓展要求、市场反响和资本的追逐决定了“印象”系列还将在全国各地的风景点继续“印象”下去。 “印象”之外的隐患 然而,在“印象”系列呈如火如荼蔓延之势时,也有很多不同的批评声音。 在百度的西湖吧,就有网友对《印象·西湖》大为不满。“张艺谋越来越让人讨厌。那张朴实的脸成了商业和钱的代名词。灯光、喷雾、人海战术,花样越来越多,内涵却越来越少。我去了趟西湖,看到湖中间搭的舞台,苏堤上围起来的幔布,本来是很自然安详的景色,被人工破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西湖,凭什么他要把自己的‘印象’强加于人?” 《印象·海南岛》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后,张艺谋团队打造的第四个“印象”系列作品。这个张艺谋宣称“目前自己最喜欢的、能打90分的”作品,自2009年4月推出之后却在市场遇冷。虽然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存在着金融危机、旅游淡季以及“甲流”等因素的影响,但也有人尖刻地指出,“张艺谋已经到了快速掠夺品牌价值的阶段,他的‘印象’在不断复制,但创造力尚嫌不足,以至于《印象·海南岛》更像是世界游泳锦标赛的翻版。” 与此同时,对旅游景点进行开发的同时是否会对旅游景点造成破坏,成为“印象”系列推出以来,大众最质疑和关心的问题。虽然张艺谋以及创作团队一再强调“从做《印象·刘三姐》开始我们就把环保当成第一个要尊重的原则”,但质疑之声从未平息过。 如何保持“印象”系列的创意和水准,警惕“印象”品牌被市场资本和盲目开发挟持,确实把环保工作放在第一位,这些都是“印象”系列能否走得长久,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