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香港的美丽转身(2)



  促进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建立

  80年代初,对于中国这个与世界隔绝封闭并且实行了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无论是政府体制、法律环境、投资软硬环境、劳动力素质、企业管理知识和水平,甚至整个社会观念和社会管理,都根本无法适应引进外资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相继批准成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客观地说,真正成功的只有深圳经济特区。深圳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上都成为内地的典范,成为“中国奇迹”的样板和示范点。1992年邓小平南巡就是把深圳的经验推广到整个中国,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开放和改革。

  毗邻香港的重要地缘优势是深圳经济特区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深圳的改革开放过程,不仅吸引香港的大量投资,而且借助香港作为国际贸易、金融与物流中心的重要地位,学习和借鉴香港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和经验。因此,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港台中小企业大规模进入,开始从根本上改变内地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思想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改变内地的软硬投资环境,使中国从一个封闭,对国际惯例和市场化运作一无所知的国家,迅速转向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度越来越大的国家,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来临,为中国90年代后大量引进全球大企业、大资本,做好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80年代港台中小企业大举进入,大大促进内地包括商品以及生产要素在内的各方面市场的发育,大大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也为90年代后中国改革的广泛深入,乃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霍英东集团、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集团、恒隆地产、瑞安发展、合和实业、恒基兆业地产、新鸿基地产、合和实业等大企业开始大举投资内地,其中很多投资集中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它们修建高速公路和桥梁以及写字楼、高级宾馆、商业大楼、别墅区,同时香港的宾馆饭店集团、商业集团及其他高级连锁网络也随之进入内地,大大改变中国原有城市的面貌,明显推进了内地的城市化进程。

  今天,整个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一个从香港、深圳到广州、佛山的大都市圈已然形成。另一方面,港资在内地设立的为数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农民工就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转变为城市工人,从而也为内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工厂”

  香港率先引导珠三角迈入与投资国际化、贸易国际化紧密结合的国际生产过程,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一步步向前跨越。从最初、最简单的“三来一补”(最早出现于1978年广东省东莞县)为主的加工贸易,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发展到以进料为主的加工贸易,再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升级。珠三角的这个发展模式在90年代后推广到全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在内地建立新的发展模式方面,也同样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以“三来一补”和直接投资为纽带的香港与珠三角的制造业合作,是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是由香港接单、采购设备和原材料、设计和营销,珠三角进行加工生产的一种“前店后厂”模式。它通过要素动态投资使投资地区和被投资地区突破某种要素的瓶颈,实现了各自潜在的比较优势,为获取更大的国际贸易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的、以区域为一体的国际竞争力。

  1986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仅有7.05亿美元,占出口贸易总额的16.6%,1987年已迅速增至67.94亿美元,在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猛升至67.0%,取代了一般贸易,成为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到2007年底,广东有加工贸易企业48,000家,其中港资企业35,000家(占企业总数的73%以上),全省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额达4,03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63.6%,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40.9%。

  香港通过制造业向境外转移,在珠三角建立起地域相连,规模比本土还要庞大的生产基地,实现了从加工工业中心向制造业指挥中心、营运中心的转变。在此带动下,香港崛起成为一个服务业高度发展的经济体系,亚太地区的国际商业服务中心。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发展,为香港带来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这一切表明,珠三角与香港制造业合作已取得巨大成功。

  众所周知,目前含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甚至全球都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不仅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而且在物流、金融以及其他高端服务贸易产业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毫无疑问,珠三角地区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香港的作用居功至伟。正因如此,香港在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巨大作用。

  香港企业在内地创造了境内所得(GDP)和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替自己创造了收入与财富。内地民办(非公)企业,也随着香港企业的榜样,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开拓了自己的发展空间。香港企业与市民也大力支持内地的公益事业,尤其是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新世纪:CEPA时代的五重奏

 三十而立:香港的美丽转身(2)

  中央政府与香港签署和实施CEPA,是新时期继续保持香港稳定繁荣和进一步加强两地合作的重大战略措施。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确定两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的开放措施和实施目标,并分别于2004年10月27日、2005年10月18日、2006年6月27日和2007年6月29日签署四个补充协议,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有关开放措施。CEPA是“一国两制”原则的成功实践,对两地合作和香港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两地政府通过制度化建设,消除和减少贸易投资壁垒,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使两地经济进入更加紧密的新阶段。

  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进一步紧密

  CEPA是一项开放协议,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增加新内容。CEPA实施以来,执行进展顺利。CEPA的实施,消除和减少了内地与香港经贸领域的体制障碍,两地经济加深合作。内地对进口港产品的零关税措施,有利于香港恢复和发展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内地在CEPA框架内对香港服务业的扩大开放,有利于香港服务业和专业人士更多更快地进入内地,不仅为香港相关行业和专业人士提供了巨大商机,而且将带动和促进内地服务业的发展,为内地相关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积累经验。

  客观地说,CEPA实施后,对于香港本土经济复苏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内地游客访港的“个人游”(即“自由行”)。中央与香港CEPA协议签署后,2003年7月开始实施内地居民赴香港“个人游”,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当年内地访港“个人游”旅客仅为67万人次,仅占当年赴港内地旅客总数的8%;但到2007年,“个人游”旅客已达859.31万人次,占当年访港内地居民总人次的55.5%,是2003年“个人游”实施初期旅客的12.83倍。截至2007年底,“个人游”已覆盖内地49个主要城市。以“个人游”方式访港的内地旅客已累计达到2,486万人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6886.html

更多阅读

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2)

    1984年以后,伴随着平衡计分卡与作业成本法的诞生与推广,卡普兰发表了大量著述。1987年,他与托马斯·约翰逊(H. Thomas Johnson)合作出版了《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Relevance Lost: The Rise and Fall of Ma

三十而立:香港的美丽转身(3)

 “个人游”大大带动香港的酒店、餐饮、酒店、零售、交通和传统服务业的复苏和发展,同时为低技能劳动力在这些行业中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使香港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大大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股市和楼市的低迷状况,也给香港的财政税收带

三十而立:香港的美丽转身(1)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成功实现邓小平先生“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奠定重要基础,而且为香港的稳定繁荣及其与内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然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给香港

三十而立:我四点创业经验

当年自己在三十的时候,还没有觉得怎么样的,虽然自己也知道"三十而立"经典语句,那时自己很安逸地呆在原来的公司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基本上没有混得官比自己大的(呵呵,原来的公司是一个乡镇企业),还有的在车间里做事,所以

声明:《三十而立:香港的美丽转身(2)》为网友庸人自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