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游”大大带动香港的酒店、餐饮、酒店、零售、交通和传统服务业的复苏和发展,同时为低技能劳动力在这些行业中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使香港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大大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股市和楼市的低迷状况,也给香港的财政税收带来很大的增长。香港的GDP从2003年的2.3%,猛增到2004年的6.5%和2005年的7.3%;2006年和2007年虽然有所回落,但也达到6.8%和6.3%的高增长水平,同时失业率也大幅下降,“个人游”的作用十分重要。
中央与香港签署的CEPA协议中有关两地金融合作的内容,是对香港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另一重大措施。CEPA实施后,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呈较快发展势头。首先是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以来,截至2007年底,香港已有37家合资格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余额约334亿元。酝酿多时的内地金融机构来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2007年先后来港发债,顺利完成合计10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发行,香港市场对此反响热烈。三次发债分别超额认购2.68~3倍,远胜预期。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的推出及深化,进一步促进了两地资金交流,密切了两地金融合作,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汇丰等一批港资银行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将内地分行改制为法人,从而可享有“国民待遇”,正式对外开展外汇和人民币业务。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进一步刺激了香港经济的造好,成为近五年来香港GDP达到较高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粤港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
由于地缘、经济纽带、产业关联等因素,香港与内地的合作首先而且主要体现在粤港两地的合作上。粤港经济合作是香港与内地合作的核心内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店后厂”的粤港两地的产业及经济合作模式,初步奠定粤港经济整合的基础。以1998年3月在广州成立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为标志,粤港之间的区域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此,粤港合作出现三个转变,即:由回归前两地民间的有限合作向“一国两制”由政府推动的全方位合作转变;由自发、分散和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合作向以市场导向为主、市场推动和政府协调相结合转变;由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为基础的“前店后厂”式格局向以科技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的分工合作转变。2003年8月召开的粤港合作第六次联席会议,是推进粤港区域跨境一体化的另一块里程碑。这次会议确立了粤港在十五个领域建立更紧密更具体的合作以及一体化的模式。
目前,粤港合作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合作日趋紧密并且更具多元化,呈现出四个新特点:一是双方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合作层次向高增值化方面发展;二是服务业合作成为粤港合作的重点内容;三是企业合作开拓了粤港合作的发展空间;四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粤港合作的丰富内涵。粤港政府双方正加快推进其它项目合作的进程,包括创新及科技、知识产权、信息化、旅游、城市规划及发展、公务员交流,以及粤港携手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不同领域,稳步推动粤港合作迈向新里程。
深港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并不需要等于政治一体化,也不等于法律一体化。在香港,是实行基本法下的香港法律;在深圳,是实行内地的法律。例如说,在香港,车辆还是靠右走,在深圳,车辆还是靠左走。深圳与香港合作是粤港合作的重要内容,两地携手共建国际化大都会已成为深港两地政府和民间的共识,并成为两地合作的中心内容,例如发展“深港创新圈”计划。
深圳与香港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深圳有高新科技的制造业,而香港没有;香港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深圳没有。两地紧密合作,绝对可以创造双赢。深港两地机场可以考虑合作联营,建立高速铁路连接两地机场,使两地机场”一体化”,减少无谓竞争,创造双赢。
深港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是简化深港两地人流物流的管制。一个很简单的方案,就是”管进不管出”,两地只对进入当地的人货检查。例如说,从香港进深圳,只需要经过中国边防与海关检查;从深圳进香港,也只需要经过香港移民局与海关的检查;换言之,是一地一检。初期可以先实行一地两检,逐步演变到一地一检,就是”管进不管出”。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深圳方面能否采取“放开一线,拉紧二线”的做法,即单方开放香港与深圳边境,无论人或货,从香港进深圳,不需要检查(从深圳进香港,只由香港检查);从深圳再进内地其他地方,由中国边防与海关检查;从内地其他地方进深圳,也由中国边防与海关检查。这样一来,深圳特区与内地其他地方的边界,就拉紧了;而深圳与香港的边界,就可以放松了。同时也放大了香港作为金融、贸易、物流、航运和信息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了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的功能(深圳特区也因此变为自由贸易港了),深港两地联手可以再进一步为中国发展大业做领头角色。二线其实早已名存实亡,在这里二线只是代表深圳特区与内地其他地方的边界。
还有一个想法,深圳的长住人口超过800万(计入流动人口可能高达1,700万),其中200多万有深圳户籍。香港可以考虑发给有深圳户籍的深圳市民类似“通行证(回乡证)”的证件(可以叫“访港证”),让这个两百多万人的群体随时可以来香港购物与消费,买内地买不到的商品,享用内地没有提供的服务,这对香港经济的繁荣,景气的维持,会产生很有效的正面影响。因为金融地震的影响,欧美游客,不论是纯粹的游客还是商务旅客,来港旅游的数量一定会减少,增加内地客源可以补充这部分损失。拥有深圳户籍的二百多万人如果可以经常来港消费,对香港经济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沪港分工与合作
上海与香港的分工与合作,各有各的腹地,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香港要准备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来临的那一天。沪港两地的证券交易所,可利用中国受益凭证(Chinese Depositary Receipt)和香港受益凭证(Hong Kong Depositary Receipt)的方式,让一些优质企业能在两地的证券市场,同时上市,扩大市场,增加流通量,更有效地利用两地资源和资本。这样一来,内地人民可以在上海购买香港企业发行的中国受益凭证,也不会再有所谓”直通车”的问题了。
香港亦可引进东亚各地优质企业,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香港受益凭证,用美元或其他外币交易,使香港成为世界向东亚证券投资的中心,海外机构投资者在香港就可以用外币买卖全东亚的优质股票和债券。
香港法制健全,司法独立,加上能吸引大量游资,可以成为保险业与再保险业的亚洲甚至世界枢纽。内地(包括上海)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法治传统。保险行业在理赔时,往往需要倚靠客观、公正、公平的法律判决,香港在这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另外,香港可以争取成为东南亚金融中心,正如伦敦是欧洲金融中心一样,为全东南亚的企业与资本服务,恢复1970年以前香港所扮演的角色。东南亚国家华侨众多,对内地市场也有浓厚兴趣,会给香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作为全国与东南亚的教育与科研基地
香港历来特别关注大专以上教育的投入,香港的大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目前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香港教育与科研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因为香港是一个中英双语并行国际都市,香港大学有一个与国内大学相比的重要优势,就是与国际高等教育院校的交流、合作十分广泛、普遍和方便,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不但是我们国家培养国际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可以成为为东南亚国家培养国际高级人才的基地。亚太与东南亚地区对中国日益重要,香港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可以成为亚太与东南亚地区研究的中心。
因此,香港需要充分发挥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加强香港与内地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充当国内更多学生和学者提供到香港就读和交流的学习及科研的基地。香港应当加强与亚太和东南亚地区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的联系,鼓励香港大专院校对亚太与东南亚地区的研究。内地政府也应当采取开放措施,鼓励香港具有优势的大学到内地举办教育,在为国家培养高级国际人才方面,充分发挥香港的优势和潜力。
结语:锐意前行
综观亚太地区,香港是最具备条件发展的地方。香港社会的高度开放自由,无论信息、资金、人才及货物都可畅通流动;香港拥有健全的法治体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香港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点,容易激发起创作人的灵感:而香港人善于灵活变通,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特质,更是香港的重要优势;内地的蓬勃经济发展,也为香港创造不少商机。
香港应与内地不同地区紧密合作和分工,让香港发挥更大作用。香港应扩展服务行业的范围,除了维护与扩展香港金融、贸易、物流、运输中心地位之外,更应变成保险,教育、科研、创新的枢纽。香港不应只替内地服务,也应替东亚其他地区服务。香港应该应充分利用香港所拥有的专业技术与资源,切合香港本地、内地以至全球生产商对优质及创新产品设计的需求,发展创意产业,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创新设计之都,使香港成为中国的创新设计枢纽。
三十而立,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的不断扩大与深化已经证明,国家的发展是香港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动力之源,而香港也将继续在国家发展中扮演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相信遵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将跨上更高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