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北京石油会员 经济共和之道——中国石油石化工业60年(1)



  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进城“赶考”以来,在其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那里终于形成自己的国家百年战略。2009年,人民共和国走过一甲子,正赶上中国首次卷入全球经济危机。值此关键点,思考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已经过去的60年和即将到来的40年,不能没有特殊的视角。

  在人们的一般描述中,1949年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1979以前的高度集中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与1979年以后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之路,可谓深谙经济共和之道。它主要的方法论特点就是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即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平台上,对经济生活中不同的条件、环节、层次、形态等采取不同的所有制应对方式。多种所有制的存在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特殊的制度基础,新的市场形态反过来为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提供主要的实现机制。

  这种差异化的处理方式用来考察中国经济1949年以来60年的发展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对于考察197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尤其如此。人们论述所谓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一方面承认它是当时条件下的一种不得不的选择,承认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1979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弊端作用做笼统的铁板一块的批判,而不能对1949~1979年中国真实的经济生活作具体的分析,特别是不能对所谓的计划体制在不同产业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做客观分析。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经济层面,不同的经济环节,不同的生产力条件,等等,即使在具有以价格消除一切差异的市场机制中,这些不同依然存在。本文试图展现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石油石化工业在中国经济60年变迁中的过程和意义。

  特殊的石油石化工业

  石油石化工业的特殊性,特别是石油工业的特殊性,并不只是在中国经济中才具有。作为现代工业一部分的石油工业,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中国石化北京石油会员 经济共和之道——中国石油石化工业60年(1)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位从事公司及政府顾问的研究人员保罗?弗兰克尔就指出:由于高勘探风险、各阶段的高资本密集度及价格的高度非弹性,石油工业无论在需求还是在供给方面,都不能通过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理论中有关价格的“自我调节机制”来自发地达到平衡。如果没有任何对供给的严格控制,石油工业将必然陷入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的危机,这势必导致后续市场及价格的不稳定。“石油的问题在于石油供给通常不是过剩就是不足。”其结果是,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必须得益于某种综合垂直结构,因为它需要也乐意提供连续的石油供给。这种管理方式相应于预期需求水平而言也有效。根据弗兰克尔的观点,只有通过一种“近乎垄断”的结构,石油工业才能实现“自我调节”。

  虽然这种观点在当时也遭到质疑,但更多的是理论上的,而不是来自实践的,更不是来自真实的石油世界的。从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铁泰斯维尔发现石油起,世界石油工业很快就从“一个冒险家的行业转变成有系统组织的产业”。到19世纪末期,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完全控制美国市场,它的纵向集成的组织模式后来成为整个国际垄断的参考模式。在石油工业从“美国工业”走向“全球工业”的过程中,这一特点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被深化,甚至把许多所谓的横向集成吸纳进来。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谓的石油“七姐妹”(埃克森、荷兰皇家壳牌、英国石油、海湾、美孚、德士古、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几乎保持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全部的控制权。在市场经济中,接近全球石油开采量的70%掌握在他们手中。

  在当时,这些石油公司有些本来就是国有的,或者与政府处于一种长期的协作关系。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自那以后,随着各种新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七姐妹”所控制的比例急剧下降到14%。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保持着绝对及相对的统治地位,并努力地在新的条件下通过各种兼并重组,来恢复原有的控制地位。

  在“全球石油工业”兴起之前,20世纪初,美国通过反垄断法拆解美孚石油公司,但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激烈,全球很快形成新的以国家为背景的石油市场垄断结构。意大利学者阿尔伯托?克劳在《石油经济与政策》一书中指出:美国和全球石油工业的结构、美国大石油公司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市场竞争水平和油价变化都相当程度取决于美国政府所追求的政策。尽管这一点常被作为“制度失效”的例子,但美国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保证国家对石油供应具有高度的自主权这一点是一直存在并发生重大作用的。

  发展到今天,世界石油石化产业主要有两种集成形式,一种是国有石油石化公司,一种是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真实世界里,无论哪一种,都与国家权力、政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前者是政府支配石油石化工业,那么后者就是石油石化集团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政府。石油是经济,更是政治。国有石油石化公司,主要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全球石油经济大转折的时代前后涌现的。使用纯经济属性视角来看待石油石化产业,只能描述大概的轮廓,而不能深入到细节中去。

  换言之,“更是政治”的石油工业虽然在长周期里依然遵从着市场调节的规律,但是这个石油市场价格已经掺杂了很多的集成/垄断因素和政治因素,因为政治、社会与民生等不到长周期的来临,特别是民生周期与石油市场周期无法保持一致。笔者在保罗?弗兰克尔那儿发现,石油供给的连续性是一个绝不容许忽视的关键点。供给的连续性对应着的就是需求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在一定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刚性和全局性。所谓全局性,用门格尔的理论说,就是这种供给一旦不足或中断,就会导致占相当大比例的包括政治在内的其他财货无法最终转化为直接满足人们欲望的一级财货。这种需求的连续性还包括在一定的时期的增长势头的连续性。20世纪符合这种情形的,在很多地区无疑是包括石油的,甚至可以说,石油经济在20世纪以及目前是这种状况的一种典型。凡是供给的连续性不太允许中断的产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它的基本矛盾就是刚性的连续需求与市场的大波动之间的冲突。

  尽管理论指向会多种多样,或效率,或民生,但是,既然石油石化产业在目前的历史看来不能不如此,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垄断/竞争模式、国家干预/市场调节模式来讨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历史经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石油石化工业的特殊性使得它自身与国有、国家干预具有天生的亲和性。留下的就是在两条道路中选择一条的问题:第一条是公众通过改善和控制政府/国家来拥有和支配国有石油石化工业或类似的产业;第二条是放弃前一种选择,让必然走向垄断的石油石化公司私有化,但国家为了保证石油供应的连续性,不得不对石油公司采取隐性的和显性的共谋。但对全球石油市场来说,足够的市场主体足以产生足够的竞争,而随着政治和军事的介入,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

  中国显然没有走后一条路,而前一条路如何走得健康,走得成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停留在单一的垄断/竞争视域内只会错过真实的问题和真实的路径。

  从理解“铁人精神”开始

  2009年5月1日,史诗电影《铁人》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演。编剧刘恒采取时光转换手法,将新旧两代石油工人巧妙结合,展现两代石油工人间的精神传承。但据解释,如此编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个世纪那些英雄们的形象对于现今的年轻一代已经越来越模糊。但是“铁人精神”就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被激活吗?尽管很多企业家、资本家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具有“铁人精神”,希望这种精神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如果不能真正地理解“铁人精神”,那么就很难说得上这种精神的被激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6861.html

更多阅读

抚顺石化:完美蜕变(1)

翻开中国石油[9.98 -0.20%]抚顺石化公司八十一年的历史长卷,就如翻开了中国石油炼化工业的发展史。这里曾经是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这里也是中国石油炼油工业技术“五朵金花”中“三朵”绽放的地方。如今这里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

新维加斯 中国潜行甲 中国商飞潜行两年(1)

 从运十下马到大飞机重新立项,中国蹉跎了22年岁月,或许也因此,只争朝夕的人们已经有些等不及了,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商飞正在承受外界迫不及待的压力  □ 记者 吴丽  ARJ危险了  肩负制造中国大飞机重任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

中国南车上市时间 赵小刚中国南车上市一年(4)

 中国南车接连获得国际订单并非偶然。  当时金融危机来了以后,中国南车做了专门分析,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危机对传统的市场和产品带来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对欧美市场打击也很沉重,那么中国南车的国际市场究竟在哪里?王宪说“沙特等

先锋集团是上市公司吗 中国上市公司的绿色先锋(1)

 文/本刊记者 郭洪业  在金融危机阴云下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时刻,一场绿色革命在全球悄然兴起。为实现中国节能减排的承诺,赢得新挑战下的生存发展机遇,一些中国上市公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探索已经在中国的绿色经济之路上

声明:《中国石化北京石油会员 经济共和之道——中国石油石化工业60年(1)》为网友重返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