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话剧说明书 话剧《手机》说的是感情欲望



 采访/语蝉 王翌人 林志远 撰文/语蝉

  剧本荒绝不仅仅是好莱坞独有的,而是全球的;也不仅仅是电影界的,也包括话剧。或者可以这么说,在话剧舞台上,剧本一直就是个问题。联姻当代文学或者移植热门影视剧虽然不是仅有的办法,却是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白门柳》《风声》《武林外传》《奋斗》《疯狂的石头》最为引人关注。

  2010年开始,除了贺岁话剧《麻花》每年不落,今年上半年还有三部话剧上演——尚在筹备中的《甜蜜蜜》以及都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的分别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排演的《蜗居》(3月3日)和魏晓平导演,保剑锋、李霞、顾阳联袂主演的《手机》(1月30日)。

 民国话剧说明书 话剧《手机》说的是感情欲望
  90年代 国家话剧沦陷

  上世纪90年代末,主流戏剧、先锋戏剧、通俗戏剧让戏剧市场逐渐多元化,这中间话剧舞台表现最为明显。当时话剧舞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国家院团话剧、非话剧团制作话剧,还有国外来京演出的话剧。上演的剧目不多,数量也不多,每年20台左右。从质量上看,反响比较好的有1998年孟京辉导演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日本新宿梁山伯的《人鱼传说》和大卫·格拉斯的《失去的孩子》,1999年有“人艺”林兆华的《茶馆》、“实验”田沁鑫的《生死场》、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和日本天野天街的《剧终》等。在这之中,国家话剧只占一部,而且是老戏——《茶馆》。

  在90年代,国家话剧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好戏大部分来自独立制作的话剧以及国外来中国演出的话剧。孟京辉的实验戏剧《恋爱的犀牛》,首演就赚了20万元,这是一次市场化运作的结果。虽然话剧制作人在1993年就已经提出,但是有专人负责组织资金,进行市场推广,《恋爱的犀牛》操作最见功夫。

  “麻花”贺岁 开启话剧“80后”时代

  “我的一个朋友做了话剧编剧之后,我就不再看话剧了,不忍啊!话剧市场堕落了。”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王先生说:“果不其然,现在的话剧还真的没法看。”王先生说他一直有看话剧的习惯,只要有演出就会想办法去。但是现在实在没这个情绪了。首先是没有话剧的氛围,讲的故事不好听,演员没功底。“有些桥段明显从网络上来的,早就看过了,看这些还不如我们一群朋友乱侃,都比这搞笑。”

  但是“80后”的于小姐感觉就很不同,她说她最爱看话剧,而且巨爱看喜剧,看着就轻松。“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爱看,比如说‘酸菜’系列,‘麻花’系列。实在受不了以前的话剧,说话太做作了吧,还是看这些话剧轻松。”

  当年因为有了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中国的贺岁档电影正式打出名号。在话剧界则是《麻花》打响了贺岁档话剧的概念,2003年《麻花》让业内人士和观众都大跌眼镜:“表演很搞很业余!”然而就是这么一出话剧,票房高得离谱,而且消费的人群都以“白领”为主。这一现象虽然让业内人士不爽,完全嗤之以鼻,但是观众的喜爱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亲民”的问题,“麻花”的成功就在于“娱乐”之心,演员演出开心,观众进来“图一个乐呵”。随着《麻花》的成功,之后的几年,喜剧越来越多地充斥着话剧舞台,只是这些剧目当中,好坏参半。而当有人看到喜剧挣钱,跟风进来的次品越来越多的时候,话剧舞台又需要改革了。

  经典回归

  2010年上半年这三部话剧,都是情感剧为主,或者是一个时代典型的生活状态。这同往年一股脑儿的喜剧风不同,说明我们的业内人开始集体反思,重新思量话剧市场。

  2009年从娱乐业上看是不同的一年:电影《有勇少谋》;电视剧《重质轻量》;而话剧呢,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思索期。

  北京人艺的著名导演林兆华和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王晓鹰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都表示要排演经典作品。2009年的话剧舞台,虽然还有大量粗制滥造的“小品拼盘”,但5月在保利剧院演出苏联名剧《樱桃园》;6月,林兆华排演、何冰主演的话剧《鸟人》;王晓鹰导演、排演国家大剧院出品的话剧《简·爱》;11月推出“林兆华和濮存昕”的演出季,包括《哈姆雷特》、《建筑大师》和《赵氏孤儿》等。年末的《龙须沟》总票房就245万元,平均上座率达到85%……这些都是一个好兆头——经典话剧回归。从上演的结果来看,这也是观众的需求,在业内人士以及观众集体“喜剧了一把”过后,观众首先回归理智,而话剧界浮躁的心开始慢慢平静,思索今后的话剧之路。

  2010年 话剧舞台喜剧不做主

  2010年,照例《麻花》贺岁,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魏晓平的《手机》。电影《手机》很搞笑,但是内容却很严肃,讲了一个“信任缺失”的年代中,任何事、任何人都无法遁形。《手机》排成话剧还是这样吗?不完全是,导演魏晓平说:“我不可能在70多分钟之内把几个人物和复杂的过往交代清楚,但是我要探讨的是更深的东西。”

  魏晓平不是一个勤奋的“导演”,因为他的作品不多,但是每一部都是当年的话题。

  1998年到1999年,他翻译导演的法国话剧《居里夫人》引起众怒,不甘心让他把心目中的居里夫人从神还原到人;而2004年他导演的法国经典喜剧《波音 波音》中,他对“80后”的爱情观表示认同:“‘80后’很牛,情感这块地盘他们做主。”如今导演《手机》这部话剧,他依然有他自己的见解:“葛优、张国立已经把这个故事做了一个模子,而且这个模子已经广为流传。我就要不一样。《精品》要做这件事,而且要有‘精品’意识,那我就要找到‘精品’意识到底是什么。”

  魏导在导演《手机》的时候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被一个固定的模式笼罩,但是又不能脱离原本《手机》的脉络。他要将《手机》个人化、内心化,重新解释一部手机带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是内心对感情的信任与不信任,是情感价值的认定和生命价值的认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6850.html

更多阅读

废话剧《狼奔豕突》:荒诞且真实的城市寓言

当下的中国话剧,无论是先锋话剧里的前卫批判,还是传统话剧中的尖锐拷问,都愈来愈多指向城市中的沉珂病症,直面都市族群的亚健康生态。前不久,笔者有幸看到废话剧《狼奔豕突》的彩排,这出戏便是一个关于的城市寓言,关于人在城市病态化生存的

曹禺话剧《北京人》观后感 曹禺 北京人 剧本

9月15日至24日,我和老伴来到北京探望儿子,其间一起欢度了中秋节。16日,儿子花钱为我俩网购了2张国家大剧院的话剧票,是北京人艺为纪念曹禺诞辰一百周年而演出的经典话剧《北京人》。票价为每张580元〔最高的池座价〕,够贵的!我们是第一次

电视剧《手机》:谎言下的幸福与性福

电视剧《手机》老中青三代同台飙戏,让人津津乐道之余,感受着实力派演技的快感。电视剧《手机》是一部轻松、幽默的翻拍剧,与原著相比修改了很多,尤其是婚姻、结局等细节环节。电视剧《手机》情节很有意思,大致把故事分成了两个部分。城

《经史子集》指的是什么? 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

一、经部——儒学经典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

声明:《民国话剧说明书 话剧《手机》说的是感情欲望》为网友苏尐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