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台海相隔60年,人民币与台币以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开始了融合的破冰之旅。
11月16日,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简称MOU)签署,约定60天后生效。MOU的签署,意味着台湾七家银行在大陆的办事处将可升格为分行,而大陆商业银行、证券、基金公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均可通过QDII投资台湾股票及债券市场。
近两年间,《中国企业家》记者数次走访苏州、东莞等台资重地,不断听闻台商慨叹,“在大陆经营企业,融资太难。”截至目前,完全使用自有资金的至少占台资企业总数的50%以上,90%的台资企业告贷无门。在大陆的数十万台商,将是此次两岸金融松绑最直接的受益者。
受益的不止于台商,更多的将是两岸经济。民进党执政台湾的8年,台湾经济基本面低迷,台股长期不振,台岛资金净流出不断增加。而大陆资金入台,有利台湾金融、经济重振。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经济,还是当前大陆经济的微缩版——制造重地,出口全球,外汇储备激增。台湾金融资本来到大陆,绝非区区几百亿资金那么简单,或许还能将彼时台湾经济转型的经验带到大陆,在经济资源模式配置方式等方面,影响大陆产业升级进程。
(陈建芬)
“大陆象”的机遇
目前,大陆任何一家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资产都远大于台湾所有银行资产加总。大陆金融界可称之为“大陆象”。“大陆象”对于台湾的金融市场,是热心的。
MOU签署前,总部设在福建福州的兴业银行,已在努力申请赴台设办事处,以期在台经营存贷款业务,并拟将业务重点放在国际结算、现金交易等高附加值领域。11月16日晚间,在得知MOU签订的第一时间,中国银行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蓉称,待协议正式生效后,中行将第一时间向相关监管机构提出申请,争取成为首批在台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陆商业银行。中行已经为此做好准备,“中行台北分行将取址台北信义区,台北分行行长已有内定人选,是个会讲闽南话的人。分行人员的配置大约会有20多人,打算聘请台湾人。”
去年8月,台湾相关部门正式宣布开放大陆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投资台湾证券及期货市场。MOU签署后,QDII不仅能直接参与股市交易,且投资上限比例将从之前的3%上升至10%。以目前台湾认定具备QDII资格的12家大陆机构的经营规模估算,将会有300多亿元新台币可投资台股。“积极看好台湾市场,主要集中在金融、旅游及台湾传统的半导体制造和加工行业等。”大陆券商,将因利而动。
“台湾猴”的利好与挑战
相对大陆金融机构,台湾金融机构,更像灵活的“台湾猴”。两岸金融互放,对“台湾猴”是利好。
夸张的说法是,在台湾,街道上每隔三步就是一家银行。台湾金融市场分散、整合步伐缓慢,导致金融机构间特别是银行间竞争非常激烈,盈利能力整体偏低。仅以大陆10万台商、每家1000万人民币的融资需求计算,预计会有约4.5兆台币的融资需求,相当于台湾本地银行放款余额的1/4。而大陆存贷息差3个百分点,是台湾的三倍多。大陆金融业持续两位数高增长。这一切,将成为“台湾猴”的机会。
从“望穿秋水”到两岸金融MOU的“瓜熟蒂落”,台湾最大金融控股集团之一—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终于等来想要的机会。在蔡的眼中,“大陆将是台湾金融机构的重要成长引擎。”目前,富邦金控这样的台湾一线金融企业正疯狂西进,以拼抢市场。
而台湾二线金融企业正等待大陆金融企业的进入。台湾中信金控正计划将额定资本额从1000亿元新台币提高至1500亿元新台币。新增的500亿元新台币不排除陆资。“毕竟现在大陆资金已经可以在台湾进行财务性投资,我们的态度乐观并开放。”台湾中信金控总经理吴一揆表示。
台湾金融人才登“陆”
MOU签署前,盛夏,大陆金融从业资格考试,台湾近300位金融从业者,纷纷渡海“登陆”考试拿证。台湾金融从业者在中小企业授信、票券融通等方面,相对大陆从业者,经验丰富。此外,台湾银行业者创新和行销的能力强,在高储蓄率的大陆,台湾银行从业者在财富管理及消费金融等方面也都大有可为。
而在引进台湾金融人才方面,已有大陆金融机构行动在先。去年招商银行一口气挖走台湾中信银三名主管—副总经理陈允、台新银协理杨诚信以及全球人寿银行保险最高主管蔡灿煌,以建立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开拓财富管理市场中的顶尖客群。而台新银副总经理周伟与其助理宋欣霓,也陆续跳槽到深圳发展银行。
语言相通、距离接近,而资本国际化进程更快的台湾金融人才,在两岸金融互放后,将成为大陆金融机构倚重的一群。不过,两岸金融人才学历、证照仍未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