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滨
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不久前,我随意翻起一本楹联书。突然翻到的这副对联让我眼前一亮,默默念起,异常熟悉。在哪听过?我停了下来,默诵着,细想着…… 没有苦思冥想,一个很熟悉的场景自然出现了。原来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那是奶奶在家人宰杀鸡鸭等家禽时必说的一句话。 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当时的细节。大年三十的早上,家家户户上完坟之后,就开始宰杀家禽以备年夜饭和正月的宴客之用。 当鸡鸭等家禽的头被塞在翅膀里,开始去除脖子上的羽毛,准备宰杀时,奶奶就一直念着,“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来安慰这个逝去的生命。 小时候对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真是懵懵懂懂。就像是听到了一个古老的口诀,但是口诀具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场合,我丝毫不知道。口诀里又是生又是死的,让我觉得这是杀家禽时必然出现的词汇,也是对它必行的一个程序。 奶奶的口诀一直是用方言说的,这也延缓了我对字义的理解。尽管我是听着方言、说着方言长大的,但是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信息来自于普通话词汇。比如,“洗衣浆衫”,在我家乡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个极为普通的词汇,但是我直到初中学习文言文知识时才明白具体写法,原来乡人闲聊日常琐碎生活时说的是这样一个厚重的、在现代语系里已经死亡了的词汇。 奶奶说的那个口诀也是这样。我不知道它具体的字如何写、究竟表达什么意思。每次耳熟但自以为能详,当时也没有细问奶奶。后来,奶奶去世了,这个秘密也就随她而去了。我以为,从此以后我永远无法知道奶奶当时念念不已说的是什么了。 这副对联出现的太迟了。但是,在奶奶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它终于出现了。 它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看了楹联书上对这副对联的解释:一副讥讽联。 典故是这样的: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辱骂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这个对联还有另外一个流传更广的版本:纪晓岚小时候带着抓来的山雀到塾馆玩。私塾石先生上课时,他就把山雀放到墙洞里,外面再用一块砖将洞口堵好。两天过后,石先生发现了,他不希望学生们玩物丧志,便将砖块用力向里一推,把山雀挤死,并给学生出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为羞辱先生对出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我恍然大悟了。 奶奶用这样一副具有讥讽意义的对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人类自我谴责的仪式还是乡俗深远的传承? 一切只能是猜测。随着先人的离去,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前人总是认为后人不行,后人总是不屑前人的絮叨。然而,我们费尽心思的疑问,答案原本就在身边。如同人生阅历,原本可以一代代地叠加出大智慧,却一代代地用实践自我积累,每代人重复着一代人的过去,只是时间、地点差异,而情绪总是相同的——憧憬、迷茫、沉着、淡定。 也许,这就是我要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