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3)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3)


 国家从8月份开始放松对货币的控制,要求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增加对小企业贷款,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等;从10月开始推行包括新增4万亿元人民币政府投资在内的一揽子“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遍及投资、消费、进出口、房地产和股市等多个方面,而且其力度远远超过了1998年。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从2009年3月开始显现,经济从第2季度出现恢复增长态势,当季的GDP增长上升到7.9%,之后的第3季度增长升至8.9%,第4季度的增长达到10.7%,全年增长达到8.7%,实现了国家年初提出的目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在10、11和12月份分别达到16.1%、19.2%和18.5%,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增长水平。进出口在11月份开始同比正增长,12月份同比增长达到32.7%,环比增长16.7%;其中出口1307.3亿美元,为历史上月度出口值的第4高位,同比增长17.7%,进口1122.9亿美元,创造了月度进口值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5.9%。使全年进出口总额高于2007年。

  

  

  改进经济调控的建议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宏观调控实践,我国政府已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水平越来越高。在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之后,宏观调控手段也逐渐从以行政干预为主向间接为主转变,开始较多地使用财政、货币、金融、法律、规划和信息引导等间接调控手段进行调控。对于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历次调控的实践看,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1.国家出台调控政策应进行可行性分析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为保证投资效益,需进行可行性研究,明确投资获益的时间和收益的大小、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损失等等。国家调控政策是比投资项目影响面大得多、涉及到全国的问题,更应该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果在调控政策出台之前认真研究政策的效果、见效的时间,在贯彻执行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可能带来哪些副作用,以及应该如何避免一些不利的副作用等等;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无效和负面影响大的政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要急于求成

  我国是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惯性很大,犹如质量巨大的列车,当它快速行驶的时候,让它减速需要一定的制动力。在制动力发挥作用、速度降下来、接近令人满意的程度时,如果不减小制动力,速度会继续不断下降,导致经济发展进入不景气状态,再想让它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则要花费比制动力大得多的推动力和更长的时间。同样,当为加速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各种促进政策措施已开始见效、经济恢复较快增长时,如果不适可而止,则会使经济向“过热”发展。政府对市场的调节从政策和措施颁布到见效,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要经过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领会和贯彻的时间,还要经过被调节对象本身行动和发展变化的时间,还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加速或延缓见效的时间,如国际市场因素。在对调控政策进行可行性分析时,就应该明确政策是否可能有效,从政策公布到见效需要多长的时间等等,特别要避免因为没有立刻见效,就一个劲地“加码”,导致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3.要注意发展趋势

  政府进行调控的主要依据是统计数据,但统计数据都是历史的反应,而且统计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并不一定准确,当数据出来之后,经济发展可能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分析统计数据是应该看其发展趋势,而不是看数据是否已达到宏观调控预想的目标。由于前述的“惯性”作用,政策和措施的实施真正见效的时间可能是半年甚至是1年之后,当统计数据连续3个月或连续两个季度向预想的调控方向快速转变时,就表明政策已经见效,这时应根据统计数据与预想目标的差距和“惯性”的作用时间,考虑是否应该适当减小调控力度的问题了。

 4.要注意调控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为调控经济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但在实施这些政策措施之前,应对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心中有数,防止出现经济过度震荡和改革走回头路的现象。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为解决我国出口结构不合理和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改变了为创汇而促进出口的政策,陆续降低甚至取消一些产品出口退税率并提高了一些产品的出口税率,以达到促使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目标。但在2009年出口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又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降低甚至取消了一些出口产品的出口税。实际上,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不足引起的,提高出口退税率和降低出口税对恢复出口的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国外的经销商一听说我国提高出口退税率或降低出口税率,就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压价,我国出口企业的退税还没有到手,出口价格就被压下来了,一些产品还被外国以“倾销”论处,实行惩罚税率。这实际上是用我国的税收补助外国的经销商和税收,我国出口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而且使我国调整出口结构的改革付诸东流,以后还不得不重新开始。

  5.要根据地区的情况区别对待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宏观调控的措施,虽然国家一再提出不能“一刀切”,但在执行过程中,为了从数字上达到调控的要求,还是经常出现“一刀切”现象。这一点在控制经济“过快”发展时表现得比较明显。许多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反映,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起步比较缓慢,在东部地区经济表现“热”的时候,这些省区的经济才刚有起色,但国家控制投资等方面的政策也必须执行,压制了经济的增长,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总是难以赶上东部发达地区。

  6.改变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平等的现象

  我国的企业分为不同的所有制。每次宏观调控紧缩信贷规模时,首当其冲的都是民营企业。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都与银行和地方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外资企业又不能随便动,于是控制贷款指标和投资规模的“刀”在许多地方都是“切”向民营经济。而在扩大贷款规模和鼓励产业发展时,则是首先照顾国有企业。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和各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都只是一纸空文。

  7.正确看待经济增长

  我国之所以不断地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波动是必然现象,完全不必大惊小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呈波浪型发展的,只是振幅的高低有所不同,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做出限制发展的规定,也没有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上增长的。但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快一点、慢一点都使人坐立不安,不是怕经济发展快了,就是担心经济发展慢了。甚至有人定义我国经济的增长高于9%就是热,低于7%就是冷,似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只应该在以8%为中心的两个百分点之间浮动。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分阶段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各个产业都需要大量的建设,经济发展超过10%也是正常的;而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实现之后,我国也会与目前的发达国家一样,增长速度将下降到5%以下。

  衡量经济发展是否适度的标准应该是看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稳定,是否造成经济社会供求关系差距过大和民众生活的困难,并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在人、财、物供应充分,市场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能快就快,在经济增长受到不利因素制约,不具备快速发展条件时,该慢就慢,而不是仅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实际上,由于条件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的统计数据往往是不准确的,前几年的数据不断调整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作者: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6443.html

更多阅读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3)

  在董事会中,作为政府公务员的董事兼职不兼薪,薪水仍由政府支付。在投资决策时,政府公务员代表了政府出资的利益,更多考虑国家宏观的公正因素,而其他民间企业董事,则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运营效率。  二、无为而治的控股方式 

对外开放 宏观调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2)

  通过这样的检查、清理和处理,很快就取得了明显效果,5月份当月的投资增长幅度下降为18.5%,上半年,全社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比1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前3个季度全社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7.7%,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1)

  国家调控政策比投资项目影响面大得多,涉及到全国的问题,更应该进行可行性分析  文/张汉亚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反周期调节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大幅波动给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 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国际气候政治(3)

  1月31日之前中国如果不签哥本哈根协议,西方估计会发动下一轮媒体攻势。中国可以做出以下应对:  1、团结好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支持他们坚持立场,反对哥本哈根协议出台的不透明、不民主,强调西方减排力度不够,技术和

声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3)》为网友殺神絶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