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启航 编辑/Reiko 台湾青年廖信忠,生于1977年,岁数不大但记性不错,文笔也轻松。本书记述了从他出生至2009年,这三十多年里台湾人的一些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与生活点滴。我读后觉得,台湾人跟大陆人真是差不多,就像封面上说的,“大家都不容易”。再一想,差不多就对了,都是中国人嘛。 大家都不容易 比如: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原以为他们起步很早,看过书才知道,原来台湾的经济腾飞始于1978年蒋经国继任。大陆的经济腾飞则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两岸同年;台湾1982年引进第一部港剧《楚留香》,那之前想看香港电视剧也挺难的。大陆流行《霍元甲》也是那两年,不比台湾人眼福浅;1989年“小虎队”风靡台湾,大陆那两年电视里播的“来自台湾的歌”里就有他们,当时的青少年一样追捧;台湾的孩子,学习也是一个目标,就是升学。所以高考、中考全家出动陪考。大陆的学生参加高考、中考时,家长伺候的规格一点儿也不比这个低…… 个人视角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因为个人,所以真实可信。导读语打出“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明显参考的是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栏目里王刚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开眼的《楚留香》

前面提到,1982年台湾引进第一部港剧《楚留香》,作者说,那部电视剧对当年的台湾影响巨大。那时候台湾只有三个电视台,节目很少,每到放《楚留香》,街上就空了,商店关门,出租车停驶,人都在家看《楚留香》。那情景,大陆也有过几波,《姿三四郎》、《加里森敢死队》、《霍元甲》、《上海滩》、《血疑》、《排球女将》、《渴望》,据说当年这些电视剧播出的时候,犯罪率都下降了,实在是功莫大焉。 作者看过《楚留香》后,感叹当年台湾武打电视剧制作的粗劣。他举了个例子:那时的电视剧,插几根茅草,人蹲在草旁边,追兵就看不见他,很有舞台艺术的风格。好不容易要开打了,先不打,双方绕圈,一边绕一边说废话,说上十几分钟后开始交手,高潮也就三秒钟,然后结束,让人看着心酸。 他说的这场景我还真见过,有一年坐火车出去玩,火车上的闭路电视没头没尾放一个台湾武打片,秦祥林主演的,人满帅,说话时意气风发,很招人眼球。待到一出手,追着对手打,我一下大跌眼镜。秦祥林脚步虚浮,胳膊腿伸出去毫无力道。我眼见他有一脚去踹对手,结果自己差点儿跌倒,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在剪辑的时候跟秦祥林闹掰了,成心把失败的镜头剪进去整他。看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当年台湾的武打片制作就是这个水准。 课本中的蒋介石 书中,作者收录了一篇台湾小学二年级使用的课文,是他那一代小学生印象最深的,在这里原文录出: 蒋公从小就不怕劳苦。他每天都要洒水扫地,帮这母亲到园里去种菜。母亲织布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读书。 有一天,他到河边去玩,看见河里有许多小鱼,向水的上游游。因为水太急,几次都被冲下来,但是小鱼还是用力向上游。蒋公看了,心里想:“小鱼都有这样大的勇气,我们做人,能不如小鱼吗?” 蒋公小的时候,不怕劳苦,又很有勇气,所以长大了,能为国家做许多事。 看着眼熟吧,很像我们课本里的一些古代名人励志故事。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想得差不多,做得差不多,总之,一切都不会差太远。 台风里的记者 台湾每年都有台风,有大有小,都会造成损失。作者在北京坐出租车,当听电台主持人说台风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酷暑云云时,气就不打一处来,他认为,那主持人一定没见过台风的威力。 在叙述过围绕台风的种种事情后,作者在文章末尾留了个搞笑的尾巴。他说,台风来的时候一般也是记者表演的好机会。记者越是涉身赴险,就越能吸引大众的关注。所以曾出现过记者像考拉一样吊在被人淹了的电线杆上报道的场景。最有创意的一次播报是:主持人在齐胸的水里播报新闻,播着播着,观众忽然看见主持人身后有个人蹬辆自行车轻飘飘就骑过去了,好似有水上漂的武功。再一想,恍然大悟,敢情那记者是蹲在水里播新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