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1)
文·王跃生 岁末年初,回望2009,在全球经济都处于金融危机之中的灰暗底色下,中国经济可说是少有的亮色之一;而在中国经济总体复杂困难的大格局下,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投资、收购兼并,又可说是特别突出的亮点之一。据说,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心,越来越多地见到中国老板的身影,他们手握巨资,盯着那些在危机下艰难度日的外国企业准备出手。据权威部门的初步统计,在全球直接投资锐减的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却达到创纪录高度,仅非金融直接投资就达420亿美元,其中约45%是海外并购。 然而,略去表面的浮华和热闹,冷静地看待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与投资,我们发现,事情并不像表面所看到的那么简单,那么清晰,那么乐观,那么众口一词。事实上,仅仅两年前,“中国企业是否应该走出去”都还是理论界、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家们争议不断的话题。许多研究者质疑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海外投资的能力和基础:现有海外投资理论不支持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行为;实践中也确有不少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碰得头破血流,赚钱者不多,亏损的不少。虽然这两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地位不断上升,但是,是不是这两年的变化就已经使中国企业发生根本改变,从不具备跨国经营能力到拥有跨国经营能力,从弱势国际竞争地位变为强势竞争地位呢?发达国家资产确实比前些年前便宜了,但是不是便宜到只要买下就赚钱,可以大举收购呢? 显而易见,这些问题关乎我国企业成长、我国跨国公司发展和整个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等重大问题。从微观来说,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与门户大开情况下如何生存发展,如何成长,如何培养和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构造出中国经济的骨骼和肌肉;从宏观上讲,关系到国际收支失衡与外贸顺差过度累积问题的解决,关系到解决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的方式,关系到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上提升自己位置,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经济的柔韧性和适应性。宏观经济问题总具有微观基础,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常常密不可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既是微观问题,更是宏观问题,对于全球化时代面临经济角色转换的中国来说,其意义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样一个大问题,少见地一直存有争议,充满着议论、歧见,无论在经济学界,还是在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经营者之间。虽然中央政府为中国企业确定了积极走出去、推进国际化的长期策略和大政方针,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争议,政府也少见地对此采取宽容、乐见的态度,不求一律,不忙统一,让论者自己去争,让企业自己去试。应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际进程,就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争议中发展的。 诚然,任何新鲜事物,总会有争议和歧见,不能因为有争议、有歧见就裹足不前,无限期等待,以致坐失良机。很多问题,特别是现实问题,仅仅坐而论道地争来争去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只有实践,才能给出正确的结论。如果要等到完全清楚了再行动,恐怕今天也不会有一家中国企业走出海外。在这个问题上,“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改革思想恐怕也是必要的原则。然而,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纵然不可能将所有问题弄清之后再行动,但将基本的原则搞清,将已有定论、可能弄清的问题弄清,对行动做出规划,谋定而后动,也是必要的行为准则。否则,不顾任何既有的理论和原则,盲目妄动,轻率行事,必定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有可能撞大运似地侥幸成功,也可能落水毙命,输得血本无归。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我觉得正应当这样看待。
那么,关于企业走出去,跨国投资,海外并购,哪些算是已有定论,哪些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怎样才算是谋定而后动,怎样就是盲人瞎马闯天下?我们认为,关于企业跨国投资国际经营的经典理论,已有几十年历史,被许多国家许多企业的实践所证明,应当算是已有定论。但是,这些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应用于中国则尚需探讨,与此有关的新理论则算是新摸出来的道路。认真分析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当今的形势,做出合理的跨国投资选择就是谋定而后动;不顾现实不加思考地随大流、搞投机,就是盲人骑瞎马。 由此可见,要把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投资的事情说清楚,无论如何离不开对相关理论做一些梳理,看看经济学家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已有定论的,哪些只是假说,尚需在实践中证明的。 企业跨国经营的传统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演变 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设厂进行跨国经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最晚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了资本主义国家大公司、大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的情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大公司已系统性地展开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活动,诸如联合利华、雀巢、西门子、福特、通用等大企业以及花旗、汇丰等大银行,都是跨国经营的先行者。除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投资也不少见。我们都熟悉,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花旗、汇丰等大银行就占据着上海外滩最显赫的位置,美孚石油、通用电气等业早早就进入中国市场。不过,二战前虽然大公司的海外投资已广泛存在,但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真正发展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还是二次大战以后的事。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理论解释——跨国经营理论——也是二次大战以后才出现的。 对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经典理论解释从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开始。1960年,海默(S.H.Hymer)完成其博士论文《国内厂商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在该著作中,海默研究了1914~1956年美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他发现,美国企业对外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投资集中于西欧国家的某些特定行业(机械、电子、钢铁、化工),对利率变化不敏感。 这些现象不可能用国际金融学中传统的利率差理论做出满意解释。面对这一现象,海默另辟蹊径,以控制而不是利率差解释直接资本流动,从而突破传统的资本流动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假定代替完全竞争假定,从而在方法论上也做出突破。海默认为,美国企业之所以有必要、有可能大举对外投资,乃是因为它们在无形资产(技术、品牌、专利、管理经验等)以及规模经济方面具有垄断性优势,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垄断优势同时保持对优势的控制,企业便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跨国经营,通过垄断优势的内部转让达到盈利和控制的目的。 在海默垄断优势理论后面的另一种重要的跨国经营理论是内部化理论,该理论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莱(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两位教授提出。他们直接承接海默垄断优势理论的思想:如果企业的海外投资起源于其垄断优势,那么,企业为什么不直接将垄断优势这一核心资产拿到市场上出售(外部化),而一定要在海外建立企业进行内部转让(内部化)呢? 巴克莱和卡森认为,企业之所以选择垄断优势的内部转让,并为此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原因在于内部化的交易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内部化更有效率。特别是,巴克莱和卡森认为,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有关的资产大多是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源,这些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源由于具有共享性、非标准化、泄密风险等特点,其交易成本更高,基本上无法以可接受的成本实现外部化,因而只能通过内部交易在企业内使用。这一内部化过程当然不一定跨越国界,但内部化过程的不断发展最终将使企业跨越国界,成为跨国经营企业。
更多阅读
转载 2013年上半年胸部离罩走光的十大女星图 上下失守走光十大女星
原文地址:2013年上半年胸部离罩走光的十大女星(图)作者: 愚乐巴士女星参加各种典礼或活动,都会穿着十分性感来吸引媒体注意,可是有的时候因为身材太骨感或者选择衣服不慎,导致现场时常发生离罩让胸部走光的尴尬情况,下面愚乐盘点下今年上半
转载 女星走光的尴尬瞬间 王子文男人装尴尬走光
女星走光的尴尬瞬间“走光”一次不时的就会出现在娱乐新闻的版面上,几乎每一次走光事件,都能额外的赢得不少关注,所以又不少女星存在“故意走光”的嫌疑。不过总的来讲,还是意外走光占多数,一起看看意外走光的30位女星:1、张静初GQ时
30大女星意外走光的尴尬瞬间图 郑爽女星那些尴尬瞬间
“走光”一次不时的就会出现在娱乐新闻的版面上,几乎每一次走光事件,都能额外的赢得不少关注,所以又不少女星存在“故意走光”的嫌疑。不过总的来讲,还是意外走光占多数,一起看看意外走光的30位女星:1、张静初GQ时尚男装杂志举行活动。范
喜剧电影迎来最好时代 中国乳业迎来新的良性发展时代
据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4年一季度,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为97.5,比去年四季度上升0.4点,行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利好方向发展。一季度,乳制品行业原料基地建设、企业管理升级、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显著进步,消费者信心、乳制品市
李医生回忆录第一篇 《中国企业转型之道:解码中国管理模式4》 第一篇 战略远见篇
“战略”原本是军事概念,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均一样,意为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无怪乎诸多企业家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因为那分明就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商场如战场。企业经营和管理中,愿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