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突围 转型突破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1)



  上海经济转型日益迫切之时,占据上海经济半壁江山的上海国资,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一直以来,上海国资以庞大体量在上海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国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企业改革动力不足,自主创新乏力,收益更多依赖资本市场投资和房地产,国企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一一凸现。

  而另一方面,从政府到民间,一个共识是:上海国资转型不成功,上海经济转型很难成功。

  那么,在整体效率偏低、自主创新乏力、盈利能力堪忧的背景下,在改革动力不足和转型必须成功的两难困境中,上海国资该如何突围,找到转型的“合理路径”?

  

  转型的挑战:动力不足

  2010年1月,当《上海国资》记者将有关“上海国资转型”的采访题目,抛给相关企业和专家时,却得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一位知名专家告诉记者,对于国企改革,他连谈都不愿意谈了。在一次业内人士聚会时,一国企老总坦言,对改革已无热情。

  “缺乏热情的背后,是国企改革已出现疲劳症。”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对《上海国资》直言,“改革至今,最大难题在于企业改革的动力不足。”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上海市高层的极大关注。在1月12日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沈红光表示,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新一轮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增强改革动力。

  改革动力不足,国资的竞争力自然减弱。

 产业突围 转型突破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1)
  一个事实是,尽管2009年上海市国资系统企业利润增长达到53%,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有4.1%,2008年也仅有4.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3年开始,上海国资的平均收益逐年下降。”上海市国资系统一名官员告诉《上海国资》。财政部财政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地方国资的净资产收益率一般在6%左右。而一个运行良好的公司,其净资产收益率一般在8%以上。

  此外,国资流动性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发展更多依赖投资收益和房地产等等,其背后也折射了国企改革动力日益弱化的困局。

  

  转型决定上海经济成败

  一方面是上海国企整体效率偏低、转型动力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却是必须要转的迫切要求。

  1月26日,上海市人代会现场,上海城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倪建达发言说,上海去年经济增长中有50%都是房地产拉动的,作为一名国有房地产商代表他很高兴。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紧接着给他泼冷水,“还很高兴?我很悲哀!这反映了上海经济发展中的结构不合理。”

  从1992-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产业能级、城市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由于长期高速发展,造就了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企业的超高速增长,也使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高企,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上海客观上已经遇到发展的瓶颈。2008年上海市GDP增幅9.7%,2009年GDP增幅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为1992年来的历史最低。

  一切迹象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已成为上海不得不直面的头等大事,这也是上海经济必须直面的“难以承受之重”。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都不忘强调上海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上海地方国有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加上中央在沪企业差不多占到1/2。在“谁是转型主体”这一问题上,上海国资责无旁贷。可以说,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不调整、发展方式不转变,上海市的调整转型很难实现。

  2009年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俞正声表示,上海国资转型是上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进行突破,否则上海下一轮的发展将缺少动力。”

  在上海经济转型的具体路径上,上海市提出,首先要贯彻落实好国务院19号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整体能级。这些重大的战略调整,上海国企都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转型路径:自主创新

  承担转型旗手的上海国资企业,首先应该在自主创新上进行突破。

  但在专家看来,与自主创新相比,上海的国企更热衷于通过合资对外购买技术。国资改革专家陈清泰指出,很多国有企业宁可花大价钱直接引进技术,而不肯花更多的钱与方案提供商、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来取得技术。结果,横向上,多家企业重复购买同一技术;纵向上,第一轮引进之后就是第二轮引进,结果是技术费用总量并不少,却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上广电NEC案例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由于技术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依赖他人提供只是开始方便,时间长了弊端重重。因为技术在他人手里,技术的积累机制也在他人手里,要想提升只能再引进。

  “引进-淘汰-再引进-再淘汰”成了华山一条路。这种情况长期累积,就造成了现在国企创新能力不足的事实。

  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的某上海国企(上市公司)中层告诉《上海国资》,由于上市公司本身对研发投入有要求,他们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比基本在5%上下。言下之意,如果没有要求,他们的研发投入可能会更低。

  《上海国资》特意计算了该公司所属集团2006年到2008年的研发投入比,分别为4.9%、4.86%、5.27%(通常,集团比分公司研发投入高)。

  这一数字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相比仍显落后。数据显示,华为和中兴通讯等公司的研发投入比基本都在9%以上。

  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更大。微软、英特尔、甲骨文等公司的研发投入比达14%以上,AMD公司的更是达20%以上。

  “上海国企创新动力不足,背后症结是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不合理。”上海市国资系统一名官员告诉《上海国资》。

  目前,上海市管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实行的是任期制,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任期制的存在,使得企业天然存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矛盾。由于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投入大,风险高,在缺乏自主创新机制保障的情况下,国企高管往往更关注企业的当期效益,表现在经营上,就是尽可能减少研发费、培训费等只是在将来产生收益的费用,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带来短期收益的经营活动上,比如热衷搞房地产开发,在资本市场上赚快钱。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上海市国资委的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上海市出台政策将国企投入研发的费用视为利润。å目前,已有11家制造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新增研发投入7.15亿元被认定为当年利润。上海市国资委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科技创新中国有产权流动的试行办法》等5个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科技创新总体规划。

  此外,如何确保企业领导班子的长期稳定,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保障。“当前国企自主创新乏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领导人任期短期化。经常会发生一个企业领导到企业任职,前两年刚刚熟悉好情况,就突然一纸调令给调走了。”资深市场观察人士郑彦分析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一是领导人决策行为容易急功近利,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二是对企业缺乏归属感,缺乏经营好企业的动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6009.html

更多阅读

企业战略突围 中小企业应优先从县市中突围(2)

既然一家企业在一个中等水平的县级市场或地级市场,奋斗1至3年的时间,能够一年实现一二千万元,甚至三五千万元的销售业绩。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多少美好的喜讯啊!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而言,有这样的“美差”又何乐而不为呢!毋庸置

spg企业优先 中小企业应优先从县市中突围(1)

年关将至,对于大多数的企业而言,现在正是总结今年失与得和规划明年如何更好发展的关键时刻。这里面,有的欣喜,有的悲伤。尤其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而言,忙忙碌碌操劳了一整年,又是产品设计与生产,又是展会招商,又是终端销售,又是接待客人,

李宁品牌衰退的原因 因产业衰退而消亡的十大品牌(1)

英雄金笔:烈士暮年壮心泯 转自三联《竞争力》第11期 文 居晨辉 尽管饱含历史内涵与情感,英雄金笔这个老品牌依旧避免不了替代之危。产业替代是任何企业必须面对的灭顶之灾,而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产业升级或转型的致命阵痛,因产业衰落而

上海科技 国资改革 上海金融国资改革破局(1)

事情比想象的困难。  热闹的外表下,上海金融国资改革动作并不明显。  3月26日,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市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屠光绍高调表示,要以市场化改革、开放性重组为重要手段,加快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步

声明:《产业突围 转型突破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1)》为网友挚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