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突围 转型突破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4)



  据孙德意介绍,目前上海电气代表中国“极限制造”能力的主要产品,包括大型铸锻件、核电核岛主设备、船用半组合曲轴以及冶金、矿山设备等产品。

  其中大型锻件方面,上海电气创造了3个世界第一:全球最大的1.6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250吨/630吨·米锻造操作机、全球最大的450吨三相三摇臂双极串联电渣重熔炉。

  铸造大型锻件,国际上通行工艺是用双真空,上海电气则自主创新运用了电渣重熔技术。与双真空技术相比,钢锭越大,该技术的优势越突出。

  据上海电气集团产业发展部平帆介绍,目前,上海电气450吨电渣重熔炉,不仅可以生产百万千瓦级及以上的核电机组用低压转子,还可以生产百万千瓦级及以上的核电机组用的大型管板、主管道、压力壳等大型锻件用钢锭。

  而在产业转型成功升级的同时,上海电气也赚得盆满钵满。据上海电气重工集团研发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到目前为止,该炉已成功开炉11炉。仅此一项,可年增产值110亿多元。

  实际上,大型锻件只是上海电气产业技术升级的一部分。

  据上海电气集团产业发展部副部长郁秀峰介绍,除了大型锻件,上海电气发力的产业还有核电设备、风电设备、火电设备、超高压输配电设备、IGCC(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工业自动化设备等。他告诉《上海国资》,上海电气异常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集团专门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董事长徐建国亲自担任。

  上海电气2010年元旦之后的第一个专项会议,就是专题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大型工作会议,主题也将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化”。

  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整个集团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上海电气的战略选择。

  

  兼顾服务,拓展“后半生”利润

  在提升原有产业技术能级并藉此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上海电气也在有意识地转型服务业。

  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徐建国告诉《上海国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是对立关系,不能简单认为服务经济比例高就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高。上海电气在做强制造业基础上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又提升和支撑了制造业。

  徐建国认为,上海电气电站产业EPC项目就是在这一点上的大胆实践。

  EPC(Eengineering,Procuement,Construction,即对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是指在原有的电气电站设备制造与销售等主营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工程、采购及建设等“后半生”服务。

  目前,这一“后半生”利润产出点已为上海电气贡献良多。

  据孙德意介绍,2009年,上海电气EPC项目执行合同有940亿元,海外销售额达100亿元,占上海电气火力发电设备业务量的1/3。

  在电梯产业,上海电气的转型痕迹更加明显。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电气把电梯的安装维修保养作为售后服务做。后来我们提出,在理念上要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做。”徐建国描述的,正是上海电气电梯产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轨迹。

  徐建国认为,制造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功能多、保养维修专业性强,生产性服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增加附加值和利润的重要领域。

  目前,该产业已成为上海电气电梯业重要的收入来源。

  据孙德意透露,2009年,上海电气三菱电梯产业销售收入82亿元,其中安装维修保养收入为12.6亿,利润超过1亿。据此测算,其维保产业利润率8%左右,远高于消费性服务业4%的平均利润率。

 路径2:“新产业突破”的上汽模式

  2

  010年1月27日,上汽集团有关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目前,该公司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项目第一辆功能样车已正式启动。

  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上汽新能源汽车的一种。此前,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项目已完成首批15辆工程样车试制;纯电动车项目也已完成首辆功能模拟样车试制。

  随着上汽新能源汽车各项目的次第推进,上汽藉新能源产业突破的转型步伐日益清晰。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积极实践者,上汽已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上汽发布的2009年产销公报显示,上汽已清晰制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标:2010年,综合节油20%的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将投放市场;2012年,节油50%以上的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和纯电动轿车也将上市销售。同年,上汽的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也要推向市场,真正实现零排放。

  由此,上汽将在国内,率先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2009年12月2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上汽集团总裁陈虹表示,到2014年,上汽将在新能源汽车上投资120亿。谈到这个大手笔的投资规划,陈虹用了“决心已下”一词。

  此前,上汽董事长胡茂元曾透露,在“荣威”、“名爵”两大自主品牌上,上汽已经和即将投入的资金总和超过100亿。

  屈指算来,自2006年2月组建上汽汽车,上汽高调进军自主品牌之路已有5年。5年时间投入100亿不是小数目,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领域,上汽则将用4年砸出120亿元。

  如此巨量投入,凸现了上汽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的决心和底气。胡茂元表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上汽来讲,一手是继续深化自主品牌建设,不断做大销量规模,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另一手是瞄准汽车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抢占行业与技术制高点。

  而另一方面,上海为上汽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了多次召开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明确以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以“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外,上海市已明确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赞赏上汽自主创新的勇气和决心的同时,专家也表示,如同城市的产业结构无法单由政府设计和完成一样,一个新产业的成熟,仅有政策引导是不够的。市场才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在这个角度而言,上汽的自主创新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研发投入大,生产成本高于常规车,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充电方便性差,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普及尚未展开等,都是其发展的瓶颈。

  新能源汽车市场到底何时打开?会不会存在消长期?这些都是未知数。

  在此,惟有祝福上汽,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一路走好。

  

  

  路径3:注重“瘦身”的上海华谊模式

  与

  上海电气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上汽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同,上海华谊转型的特点是“瘦身”,即以“调结构”为抓手,促进主辅分离,清理非核心业务企业,加快产业整合。

  华谊集团主业是煤基多联产及清洁能源、高分子材料及轮胎橡塑制品、精细化工。2008年,资产总额418亿元的华谊集团,其合并后的净利润只有1000万。盈利能力的低下,一方面与当年化工产品的价格走势有关,另一方面,与华谊企业数量众多,管理层级达六级之多,也有很大关系。4万多名员工,600多家企业,分散了集团的有效资源配置,造成了层次多,管理不到位,同时,很多小企业依附“母体”生存,成为企业的“出血点”。

  为此,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华谊将企业清理当作“转型”的重要方式。

  因为涉及到税收、人员、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企业清理调整工作从来都是困难重重。针对企业不同情况,华谊巧妙运用了“四板斧”。

  对列入“迎世博”调整计划的企业,集团通过“关、停、并、转、破、卖”等多种方式推进非核心业务退出,将清理调整与集团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2009年,华谊已成功完成了中环线内企业的搬迁调整。2010年世博会前,外环线内的生产性装置也将全部搬迁完毕。

  对于可持续经营,有10%以上投资回报的中小企业,华谊将其划入新成立的投资有限公司,由其经营、整合、重组。截至2009年底,该投资公司已对28家企业进行了统一管理。

  对于有产品、有市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华谊注重引进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加快改制转制。重点是对一般性竞争行业的中小型化工企业进行转让,鼓励经营者、关键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职工持股,国有资本逐步退出。

 产业突围 转型突破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4)
  对于丧失市场生存发展空间的企业,华谊集团成立了企发公司,由其对调整企业的人员实施集中管理。目前,该公司承担着集团6535名调整企业的托养人员管理工作。

  2009年,华谊集团企业总户数由2007年底的620户,下降到386户。

  同时,为了有效推进集团三大核心业务的发展,华谊明确了“三级定位”的管控模式,即集团为决策中心,二级单位为利润中心、三级单位为成本中心。其中,以二级单位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整合。围绕三大核心业务,对集团目前分散在各子公司的业务按照产业门类进行了整合。

  通过企业瘦身和整合,华谊集团的主业更加精干,企业利润也出现大幅增长。2009年,华谊集团利润3.7亿,增长24079.1%。

  

  

  记者点评

  没有创新,

  就没有国企未来

  

  如同“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样,所谓转型路径的总结,永远只能是“这一个”。因为所有模式其实都不具备“完整性”,任何一个总结都可能只是下一个总结的开始,呈现在文本中的往往只是片断。

  因此,对于总结者而言,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是否具有启发性”,而不是急于总结出“正确模式”。

  在我们关注的这3种转型路径中,从转型思路上可分为两类,依托于自主创新的产业升级和依托于收缩增效的升级。

  哪种路径更难?

  在《上海国资》的采访过程中,“拟退出”或者“被整合”的企业,被称为“火药桶”。的确,因为涉及到税收、债务、人员安排等,企业清理调整工作从来都是困难重重。

  从这个意义上,似乎“瘦身”转型更难。

  但上海市国资系统的一名官员却持不同看法。他告诉《上海国资》,自主创新是系统性的难,企业清理调整是现实的难。“只要舍得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企业清理调整肯定可以解决,自主创新的投入却不一定有成果。”

  由此可见,从内部动力而言,不管采取何种模式,自主创新将是国企成功到达转型彼岸的唯一终极路径。没有创新,就没有国企未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6002.html

更多阅读

企业战略突围 中小企业应优先从县市中突围(2)

既然一家企业在一个中等水平的县级市场或地级市场,奋斗1至3年的时间,能够一年实现一二千万元,甚至三五千万元的销售业绩。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多少美好的喜讯啊!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而言,有这样的“美差”又何乐而不为呢!毋庸置

李宁品牌衰退的原因 因产业衰退而消亡的十大品牌(1)

英雄金笔:烈士暮年壮心泯 转自三联《竞争力》第11期 文 居晨辉 尽管饱含历史内涵与情感,英雄金笔这个老品牌依旧避免不了替代之危。产业替代是任何企业必须面对的灭顶之灾,而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产业升级或转型的致命阵痛,因产业衰落而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3)

  在董事会中,作为政府公务员的董事兼职不兼薪,薪水仍由政府支付。在投资决策时,政府公务员代表了政府出资的利益,更多考虑国家宏观的公正因素,而其他民间企业董事,则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运营效率。  二、无为而治的控股方式 

产业突围转型突破演讲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2)

  制度保障:有效激励  复旦大学教授张晖民认为,企业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除了企业家的勇气和决心,从机制上必须为企业领导人提供足够的动力,其中有效的激励手段不可或缺。对上海国企而言,必须解决激励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长期激励不

产业突围 转型突破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1)

  上海经济转型日益迫切之时,占据上海经济半壁江山的上海国资,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一直以来,上海国资以庞大体量在上海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国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企业改革动力不足,自主

声明:《产业突围 转型突破 上海国资转型“突围”(4)》为网友陌人陌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