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有 统筹城乡是改变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专访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为整个国家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强,另一方面却是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丛生。但是,国家发展的步伐不可能停滞,即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只能在前进的过程中消化,这就需要找到一些有效的途径实现兼顾。

  成都一直在改革,一直在探索最适合于本地区发展的道路。事实上,成都是全国唯一在城乡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略有下降的特大中心城市。但是成都并不满足,也不掩饰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并希望能够在今后“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的发展中逐步解决。

  现在,成都历经七年改革和探索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和实践已经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范围认可,其经验有望成为国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成都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目标,并计划以立法的方式来保证新制度的正常延续。

  众所周知,成都历来是一个“既能出经验,也能出政策”的活跃地区,许多发展思路都因其勇敢、智慧的行动而获得。针对成都市目前的一些变化及对其未来发展走向的关注,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平。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南风窗》:成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此番改革,而且把重点放在城乡统筹上?

  孙平:社会能否和谐,主要在于社会是否平等公平。中国的现实矛盾存在于很多方面,但是最大的矛盾源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在中国,城和乡是不平等的,包括人格,本是职业的农民变成了一种身份。所以,中国最大的矛盾就是城乡矛盾,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中国最大的问题,这对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众所周知中央11个“1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的,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重要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但令人遗憾的情况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非但没有能够缩小这样的差距,反而差距在扩大。中国的城乡差距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据测算,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到了1:3.3以上。

  成都全域1.24万平方公里,9区、10〔市〕县,共1200万人口,这是我们的“大成都”概念,而不是人们通常的城市市区概念。成都全域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农民数量众多,城乡差距导致的矛盾和问题,在成都都有明显的反映。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我们认为有效的途径就是用城乡统筹的理念来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以往人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化路径就是通过征地把农民变成城镇居民,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既具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它跟传统城市化有相同的内涵,就是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市;另一方面,它跟传统城市化又有本质的区别,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镇居民是通过市场和自愿的办法而非采取单一的征地办法。同时,由于中国的国情,还有一部分农民不可能进入城市,仍然从事农业、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应该与城市相当。

  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有两个重点:一是要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农业、农村的产出,即做大分子;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农民,即缩小分母。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的产业。但现实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兼业化小生产,自给自足特征明显,与社会化的大市场联系薄弱,市场机制在农村农业中的作用不明显,社会资本很难进入农村农业。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激活农村各种要素,让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这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进入农村农业,形成市场机制能够在农村农业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使之在市场的推动下成长壮大,提高农村和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农民向城镇转移,需要支付社会成本(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和众多成本(住房、教育、医疗等)。巨大的城镇化成本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政府承受不了,农民负担不起。但是农村和农民占有大量丰富的资源,如果能让这些资源进入市场流动,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其价值的显化,就可以解决城市化成本问题。

  因此,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都应当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值的最大化。

  《南风窗》:成都的“城乡统筹”有什么特点,主要包括了哪些工作内容?

  孙平:从2003年开始的成都实践,不但初步形成了一套统筹城乡发展的办法,也初步形成了城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更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可以说成都的干部群众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自觉性大大增强。

 城乡二元结构有 统筹城乡是改变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概括地说,让成都市获得初期成效的城乡统筹工作思路主要有“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几大方面。

  城乡统筹必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要消除附加在农民身份和农村土地等方面不合理的功能。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福利制度。包括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农民也应同样享有。二是要建立以支持农村发展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消除,逐步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

  消除附加在农民身份和农村土地等方面不合理的功能,一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把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功能剥离开。二是要还农村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的本来功能。农村土地和房屋与城市的土地和房屋一样本质上也是生产要素。长期以来,我们把农村土地和房屋更多地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和保障产品,把本该由公共财政承担的职能强加给农村土地和房屋。这既不公平,也是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当加快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推动公民社会建设步伐

  《南风窗》:城乡统筹的工作重点似乎在农村,成都可能建设一种怎样的基层官民关系?

  孙平:前面谈到的“四大基础工程”正是针对农村而言,其每一项内容都是为了解决农村目前的问题和矛盾。按照成都市统计局的估算,一名农民要变成居民,成本约20万元,目前成都仍然有600万农民。可见,城市化的代价不菲,成本不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民自身没有这样的能力,政府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进展缓慢,比如之前成都每年只能有10~20万农民变成市民,进度很慢。

  从2008年初开始,成都全面推行了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和房屋实施确权、登记和颁证,全市90%以上农户参与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0年6月将完成全部确权颁证。经过这些努力,农民拿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林权证,有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也有了获取财产性收益的途径。

  与此同时,成都设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已实现农村产权流转6.63万余宗,金额达到33.62亿元。

  在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试点的基础上,成都计划用六年时间逐步改变农村面貌,新增耕地30万亩,使半数即300多万农村居民逐步实现城镇化。同时,把土地级差收益返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增加耕地、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减少征地规模的“两增两减”工作。

  成都最具创新和特色的两项工作:一是在全国率先创设耕地保护基金,已发放耕保基金11.9亿元,惠及114万户农户,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二是第一次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每个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形成了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而根据人口、土地规模的不同,个别村甚至可以获得30万元经费。

  同时,成都注意“还权于民”,明确了办理村级事务的方法,即不但要“有钱办事”,而且要“民主议事”,每笔钱怎么花必须由群众民主议决,获得了群众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支持,这些措施在促进基层民主,推动公民社会建设步伐方面都有着实际的效果。总的体会是,政府积极引导和服务而不是干预,充分依靠群众自主、自治、自愿,农村的许多矛盾就自然消除了。

  另外,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目标,加强农村“两委”建设,构建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让农民在参与发展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探索在广大农村取得了很好效果,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总的来讲,成都是从群众(老百姓)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官民关系来考虑这个关系的构建,同时兼顾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除了“还权于民”,成都还在“严格管官”和“规范服务”方面也花了不少力气,见到了许多实际效果。

  《南风窗》:对于成都的改革,支持和反对意见一样此起彼伏,最大的成绩和困惑有哪些?

  孙平:成都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部署要求,国家有关部委的精心指导;二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三是成都绝大多数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统一;四是城乡群众有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愿望。

  反对意见也不少,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障碍,一些干部头脑中形成了“二元”思想,不自觉地站在“重城轻乡”或“就农说农”的立场上。比如有的只就城市说城市;有的就“三农”说“三农”。

  由于广大城乡居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实惠,而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宣传,所以对统筹城乡发展普遍赞同和拥护。2009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比2003年翻了两番多。通过土地适当集中和发展特色农业,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25.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5亿元。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长111.1%。

  成都此次改革动作很大,所以困难也很大,积累了30多年甚至更长期的矛盾要在短时间里解决显然不容易。尽管成都一直把农民的评价作为衡量自身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要破除二元结构仍需走很长的路,特别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更希望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比如58226;12大地震给成都带来了一些损害和影响,但是成都智慧地把自然灾害转化成为发展机遇,借灾害重建的机会促进了城乡统筹的一些工作,就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立法保证制度延续

  《南风窗》:成都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正在进行长达50年的规划,如何保证这一规划能够得到最终实现?

  孙平:成都提出50年时间的规划有两个背景:一是国家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二是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入新的攻坚阶段,成都的发展需要一个更加清晰的定位和长远的目标,要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更长期的规划是为了避免产业定位、城市定位过于短期,目标过于局限,避免走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造成资源浪费。为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让成都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

  至于如何保证这一规划能最终得到实现,首先必须承认成都的现任领导们都有着一些担心,所以很希望能够最终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证。

  但是成都也很有信心。首先此次改革得到社会认同和群众支持。这个规划符合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际,其着力点在于解决城乡问题,破解“三农”难题,这与国家赋予成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高度一致。同时,这一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实质上是把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到了战略层面,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一规划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切合成都实际。

  一般来说,城市的目标定位被普通老百姓理解认同,需要一个过程,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却在成都老百姓中取得了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主要原因是在制定这个规划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了群众参与,吸收民意,维护群众的权益。

  其次是按三个阶段战略部署分步实施。在长远规划下成都有具体的实施步骤,没有追求一蹴而就,为此确立了“三步走”战略部署,近期目标是用5~8年将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新三最”城市(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优、综合竞争力最强);中期目标是用20年左右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长期目标是用30~50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可以说,这个50年的长远目标,在战略步骤上有着比较清晰的“路线图”,充分考虑了战略决策与实践路径的结合。同时,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在注重稳定性的基础上也将注重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完善,从而保证这个规划始终符合成都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进一步完善“全域成都”规划,同步加快多个方面的建设也是成都希望保证目标实现的一些重要举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5926.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是绿肥,各种绿肥的特点 绿肥红瘦

绿肥是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绿肥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种绿肥不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但要充分发挥绿肥的增产作用,必须做到合理施用。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养分含量丰富,茎秆用来还田,能起到改良土壤

协商是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戴美飞 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协商教学,促进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 协商 意义运用一、教学现状在当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满堂灌,并尝试了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乌有之乡是如何走向极左的? 乌有之乡视频

杨帆答《时代周报》记者徐伟问:2012.3.28.杨帆按语:问题都是徐伟问的,没有任何变动。内容我加以修改,补充了一些事实。有些不适宜公开的观点,我加以删除,这和徐伟有言在先,我允许他录音是有条件的,就是必须经过我修改才能够公开发表。题

声明:《城乡二元结构有 统筹城乡是改变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为网友梦想与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