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本刊记者张兴军
2010年1月23日,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共同主办,以表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为目的的“2009中国经济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颁奖会上,百余名各个领域的新闻人物、创新人物和杰出的企业家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他们之中,既有白手起家、十年如一日地热衷慈善的“煤老板”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炭董事长陈逢干,也有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的女企业主莲生源投资的许嫦蓉;既有首家从“由国转民”的纺织业的成功典型江苏华宝集团董事长朱福群,也有典型的徽商代表郜氏实业的董事长郜银河……,在颇不平凡的2009年,他们因在各自领域的出类拔萃,而戴上了或创新或杰出的桂冠。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这一年,中国权威媒体的经济类评选异彩纷呈,评选结果在岁末之际纷纷出炉。事实上,不仅中国的媒体将关注点放在中国的各阶层和各领域,世界的主流媒体的放大镜也早对准了中国。这里的成绩和缺点,都会及时地见诸西方媒体的影像和报端。 在2009年度的最后一期《时代周刊》封面上,赫然出现了中国工人的照片。《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评为该刊年度人物的第三名,给出的理由是他们使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是理所应当的功臣。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对于工人群体的本身还是其贡献的大小,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和中国比肩。《时代周刊》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们注意到,因为评选标准的不同,使众多各个领域的经济人物渐进历史的舞台。曾经,他们或者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工厂和企业的深处,或者行进在与国际接轨的走出去的路上。直至被发现。 反观2009年中国经济高峰论坛,即第七届中国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他们看重的又是什么?以什么标准发掘出这些建国60周年的伟大时刻所涌现的百余经济精英?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财富效应和创新因子,这些因素使他们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与以往其他的经济类评选相比,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组委会考量的,已不再是因企业规模而论英雄,不再雷同而单纯地去追求过高的新闻曝光率。他们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