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致敬海报 四季的传说向远行的大师致敬



 文  臧峰宇  

  所有的电影都在讲故事,尽管叙事语言、方式或风格各有不同,但每部电影都通过完整或不完整的故事表达某种理念。所有的故事都围绕人展开,即使纯粹描述人以外的风景,景别的选择与拍摄的角度无疑反映人的观念,离开人的故事,电影画面只是空镜头。观众之所观当然有色彩、动效等视觉要素,但更重要的是电影故事及其传达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哲理道出人的两重境遇:“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这句关于电影故事的概括语出侯麦(Eric Rohmer),一个经过89个四季的法国导演。

  电影是导演的作品,但导演并非电影的唯一作者,电影作品永远属于集体创作。电影之所以是导演的作品,因为导演赋予电影以思想生命,编剧提供电影的故事梗概,如何用独特的表现方式讲述故事本身是导演的艺术。侯麦的很多影片都集编剧、导演与剪辑于一身,不乏思想与艺术,这不仅因为“知识分子村”的文化传统使然,还因为他做过多年电影评论家,他认为编剧的创作载体是笔,导演的创作载体是摄影机,“新浪潮之父”的这个“作者论”对很多学院派电影研究者来说绝不陌生。

 向大师致敬海报 四季的传说向远行的大师致敬
  关于人生哲理的电影故事有很多种讲法,侯麦讲过几十个电影故事,其中很多故事都以序列的方式讲述。他愿将艺术凝注于同样的题材,用以描述现实、演绎现实或超越现实,侯麦的成名作《狮子星座》与其最后作品《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镌刻人生的方式令人着迷,但较为完整地表达侯麦艺术理念的当属他的三个序列:“六部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和“四季故事”,特别是“四季故事”可谓侯麦艺术的巅峰之作,这里讲述了人性、伦理、情感,主人公的职业抑或其经历因哲学的在场而深刻。

  “四季故事”的序列是完整的,讲述的故事又是独立的,因为理念贯穿在不同的故事中。侯麦的出发点是朴实的,人生不过百年,每年不过四季。传说一着绿衣者请教孔门弟子:人生有几季?孔门弟子不假思索地答曰:四季。对方说不对,应该是三季。双方争执不休,孔子恰巧走过,弟子就同样的问题请教老师,孔子见状答曰:三季。弟子困惑不解,待着绿衣者走后,孔子告诉弟子:你看不出这个穿绿衣的人实际上是个蚱蜢吗?蚱蜢从未经历过冬天,所以只知三季,第四季是他从未经历的时空,这种争执将永无答案,所以简单的回答就是三季。这是个传说,又不只是传说。人生之四季与蚱蜢之三季皆自然而然。自然未必粗糙,刻意未必精致,侯麦致力于艺术表达的深刻,却不是刻意的,“四季故事”没有猎奇的要素,讲的是经过阳光照耀的迷雾、海风飘渺的诗情,因而是耐久的。

  有时候观众可能觉得四季乏味,认为三季另类,出于电影票房之类考虑,很多导演在恢宏的画面中夸张或怪诞三季的故事,以三季为四季,似乎不乏道理,但三季的怪诞与四季的真实终究存在不小的距离,观众看过之后觉得这仅仅是个故事,目的在于娱乐。人生需要娱乐,但只有踏实体验过春夏秋冬,我们才知道娱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四季故事”悠闲而恬淡,却又不乏平淡中的高潮,侯麦的讲述以人的情欲等感性存在为主调,浸润的却是理性情怀,这种理性情怀并非概念化的演绎,而在生活中悄然生成、弥漫。很多故事似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看后却让人不易忘记,这大概就是侯麦式的魅力。他是温和的、严肃的、朴实的,却也是睿智的、风趣的、深刻的,他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说人生的道理。他不炒作、不随俗、不从众,在人间烟火的飘渺中升腾出对人生智慧的爱。

  每个成熟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成熟的故事都与别的故事相关,有故事的人之所以能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于他经历过难忘的故事并读懂了别人的故事,故事不仅要有讲述者,还要有倾听者。生活中不乏拒绝听故事的人,唯恐耽误了宝贵的光阴,实则浅薄了自己的人生。侯麦的故事之所以隽永,在于他听过很多故事,作为《电影手册》主编,他还推荐过很多好故事,他懂得拍摄成本并非艺术的必然要求,电影的价值不在于暂时流行,而在于思想的生命力。侯麦既不停留于感性,也不沉湎于理性,他是知性的。

  知性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素来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哲留意,而康德对“知性”的理解尤其耐人寻味,他认为人具有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的先天认识能力,可以综合把握各个感性对象的关联及其规律。当人们过分追求理性思维的规范或感性思维的本真时,可能忽略了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着思想的中性智慧,以避免极端或偏执之举。拍摄“四季故事”的侯麦已是古稀之年,他深知“当幻想转向爱的时候,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情感不能缺乏感觉,也不能仅仅依靠感觉,因为情感也需要思考。侯麦对人性心灵地图的认知测绘偏重理性,对情感的微观感知则偏重感性,珍妮的哲学与情爱、贾斯柏的等待与选择、玛嘉丽的犹豫与渴望、菲莉丝的思索与感动……没有夸张的演绎,有些感性的理性抑或有些理性的感性,一帧帧画面直逼生活的真实,日常的深刻令人难以割舍。

  情感应该是知性的,过于理性或过于感性都为人所叹惋,爱处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恰到好处,而人们往往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迷狂的、冲动的、胆怯的、保守的、猥琐的情感都是极端的,实乃过犹不及,夸张的、怪诞的内容终究是假的,而生活是真的,现代人总是迷恋各种各样的传说,其实那仅仅是个传说,这种迷恋只具有形式意义。当感性或理性的疲惫袭来的时候,在城市喧嚣的奔波中,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忘记了知性之爱?知性往往是含蓄的,知性从来都不是感性或理性的文化标签,它是平和的,又从来不乏味,侯麦的知性浸透在电影画面中,各种小人物的真实情感缓缓地流淌出来,让人们感受这种事实描述,然后在诸般感受之后思考事实背后的意义。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侯麦的风格颇为老派,他执著地与所处时代的文化保持必要的距离。当刺激性文化符号吸引人们眼球的时候,年迈的侯麦慢慢述说时光的流逝、情爱的焦灼与人伦的困惑,他是道德情感的“收藏家”。尽管在拍摄技巧上并不总是花样翻新,在拍摄场面上从不追求宏大叙事,但侯麦的电影故事仍渴望影响大众,他的电影突出日常画面,随处可见的景物似乎平淡无奇,但恒久的人性之思仍然是当代人感悟人生的必要主题。在这个意义上,侯麦的电影浸润哲学味道,他以博学的知性视野关注情感:友谊与爱情、性爱与情爱、可说与不可说,他始终以知性的姿态表达人生的四季,他知道电影应该是思想的艺术,“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环境被精心设置成可以反射出人物的道德处境;主人公是智性的、自省的,能够辨认出事件所蕴含的重大意味,并在故事进程甚至旁白中自我评价。”侯麦的四季风格独特。

  人就是“人”,这乃是哲学家高屋建瓴的醒人之语,人生的细节充满变数,变数令人疲惫,也为人生增添了很多颇有韵味的体验。人终究是人,尽管每个人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但很多生活体验往往是相通的,体验之后的平淡是真实的,唯有真实方能经受岁月的磨砺。在这个意义上,对恒久的人性、情感、伦理之类问题的探索应该是电影艺术的着力点,也是经典的电影作品呈现的艺术智慧。观众可能留意快餐,因为快餐便捷,但文化快餐依赖传说,因为传说是文化快餐的味精,但快餐不可能是观众的最佳选择,因为精神生活不能停留在便捷的状态。侯麦从不追求传说,因为所有的传说终究源自朴实的生活要素,离奇从不是自然的生活常态,但他的朴实为自己赢得了很多传说,比如传说他曾邀请作曲家谱一部交响乐,打算以不可听的音量用于影片之中,比如传说他拒绝接受很多现代事物……这样的艺术家和他89个四季不乏传说,又不仅仅是传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5686.html

更多阅读

九寨沟的四季景色 九寨沟四季的特点

九寨沟的四季景色——简介九寨沟四季景色都十分迷人。春时嫩芽点绿,瀑流轻快;夏来绿荫围湖,莺飞燕舞;秋至红叶铺山,彩林满目;冬来雪裹山峦,冰瀑如玉。九寨沟的四季景色——方法/步骤九寨沟的四季景色 1、

声明:《向大师致敬海报 四季的传说向远行的大师致敬》为网友学会抛开过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