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而言,日趋流行的Facebook、Twitter以及其他社交媒体网站提供了充满诱惑的商机。现如今,成千上万的网民蜂拥而至,在网上谈天说地、打情骂俏、分享照片和广交朋友,于是乎网络公司就有了一个目睹数以亿计的在线交谈的机会。它们可以在网上推出一款产品,听取顾客反馈或征求改进意见。如果这些社交媒体网站的策略对路,网民甚至会为其制作广告,并将广告免费发送给自己的朋友。星巴克、戴尔和福特汽车等公司都见证了网络社交媒体所能释放的魔力。然而,这些在线工具使用起来也隐含着风险。那些在网络企业鼓励下使用社交网络的员工往往耗时过量,他们还可能泄露公司机密,或因诋毁合作伙伴而损害企业的对外关系。更糟糕的是,哪怕只是发生了一个失误或是出了一个笨招,都会置公司于不利境地。2009年,数以万计的博客作者围攻Motrin搜索引擎,因为他们发现该网站发布的一则强生公司的产品广告损害了他们心目中的母亲形象。 最近5年来,信息服务业的咨询师们纷纷协助商家借助社交网络博客和wikis等在线工具寻求商机。这些自诩为营销专家的咨询师来自多个行业,他们大都怀揣着发财的梦想,其中不乏刚刚从地产危机中逃脱的人,当然还有像克里斯·布洛根(Chris Brogan)和格里·维纳舒克(Gary Vaynerchuk)这样的业界明星,他们撰写畅销商务书籍,向企业提供咨询方案或为它们举办产品营销研讨会议,每天都能有大笔钱财的进项。他们大肆宣扬社交网络具有改天换地般的功效,而且经常标榜自己建立的网络社交媒体和塑造的品牌如何盈利,足以作为网络营销的成功案例。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士对此提出了批评。他们指出,这些所谓的商海导航员将自家客户引入了歧途。他们常常把公众评价作为敲门砖,而且总是把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限定在Twitter 用户数量、人们提及博客的次数以及YouTube的点击率上,而并非投资回报率一类的传统考量指标。这种做法有可能会使经营网络社交媒体的企业身背恶名,断送此类媒体市场所蕴含的大把商机。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达奇斯集团(Dachis Group)咨询师戴维·阿马诺(David Armano)在其博客上写道:“这有点像美国早期蛮荒西部的情景。”他并没有指名道姓地指责咨询师群体,而只是把其中一些人称作“贩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骗子”。 批评者们抱怨说,许多新型专家都采用了传统经营策划,没有以灵活多变的举措应对不同的形势和结果。他们的表态都一成不变,如出一辙,包括保持透明度、鼓励客户积极参与、破除任何壁垒的限制束缚等等。然而这些话在商业经营上不总是能讲得通的。身为匹兹堡Marc USA公司互动营销总监的亚当·克米埃科(Adam Kmiec)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家收入大半来自于美国国防部的公司筹集400万美元,计划投身网络社交媒体的经营,但最终决定放弃这个项目,因为公司管理层觉得,其最大客户——五角大楼一直为泄密所困扰,因此对他们这样一个想在Twitter上大搞自我宣传的供应商恐怕不会感兴趣。 盛怒与公众评价 人们正在密切关注这些夸夸其谈的咨询师们的言行。罗伯·斯宾塞(Rob Spencer)是制药业巨头辉瑞公司从事理念管理研究的高级研究员,他常常与从事网络社交媒体营销的公司和咨询师打交道,以便寻找扩大公司智库资源的途径。他告诫人们对这些咨询师要特别小心。他说:“你们做事情要慎之又慎,要警觉起来,不为任何胡言乱语所惑。我称他们为创新嬉皮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