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茶企谋求的话题很热门,不仅茶企在努力寻求解决资金的渠道,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推波助澜刺激企业“上市”,因而茶叶行业也发生了茶企积极扩张的现象,有的茶企业曾在境外“上市”,有的在其他行业成功获得原始资本积累后,以高额投资转行进入茶叶行业,有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注入茶企使之财力壮大的企业,还有利用风险投资基金直接开办的茶叶企业。对于这一现象业内人士已不仅仅是关注,还令许多业内人士再也坐不住了,尽可能加快跑马圈地的步伐是不少茶企如今的表现,这样现象诱惑力对茶企业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从茶行业的发展需要来看,资本与茶叶项目的对接无疑是件好事。
有钱就能多开店,有钱就能快速开店,看到有钱企业的做法,“有钱好办事”是眼下许多茶企的感慨之语。“上市”一个多么荣耀的光环!资本进入使企业快速做大,网络象吹气球般瞬间膨胀,股市圈钱一夜造就亿万富豪,哪个茶企不动心呢?但是,“上市”旅途还是充满艰辛的,千万别以为“aihuau.com有钱”就能把企业包装“上市”,因为前面已经有太多的企业在冲刺的途中倒下,那些为了“上市”而做的企业倒下后,才感觉到莎士比亚那句“看到海岸线才淹死,死得双倍凄惨”就是为自己今天的遭遇而写的。
许孙鑫认为,一家企业要做大固然不能没有钱,但单靠钱又是不能解决太多的实际问题,资本仅与项目的对接而没有与人才的对接,是许多在“上市”途中死去的企业主要病因。因为没有相应的人才掌舵,没办法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卓越的管理技能,没有强势的营销能力,企业的唯一优势就是“有钱”,拿到钱后也就不知该怎么花这些钱,结果把花钱变为烧钱,钱烧完了生意还做不起来,一个空壳也就只能与“上市”永别了。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确有些茶企堪称“不差钱”,门店的气派与生意的惨淡形成鲜明的对比,明知开店亏本也能不断开出新门店,是什么力量如此巨大支撑着企业的信念?是烧钱的开始阶段还有钱可烧,是“上市”的大饼足以充饥一时。这些“不差钱”的企业除了给人感觉其财大气粗之外,人们很难看出它的特别之处,还是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的管理、同质化的网络、同质化的营销、同质化的形象等大众化的模式。是不是茶企的门店数量够多就能“上市”?当然不会这么简单,门店的业绩支撑起来的公司销售业绩还是一个重要指标;退一步讲,就算门店数量是一个重要数据,但企业在不能保证门店盈利的情况下,这些门店就会很快烧完手里的钱,要维系到成功“上市”就会觉得度日如年,直到钱一烧完就一命呜呼。
从许多企业在“上市”前死去的案例来看,现在的茶企也存在着高风险经营状态。曾经创下互联网行业融资额最大的“亿唐网”,1999年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不差钱”的“亿唐”一-爱华网-夜间就把网络铺开,一年多后钱花了大半而企业还不能盈利,到2005年又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但还是回天无力,2008年时钱烧完就成为空壳,2009年域名竞拍只卖了个3.5万美元,这家烧钱公司缺的就是一个可盈利的模式而走向消亡。
中国首轮融资额最大、联合投资人最多的尚阳科技,因为缺乏能够驾驭大摊子的掌舵人,公司一直处于带病发展状态,研发与市场不能有序进行,甚至出现错过市场良机的败笔,从2003年到2006年公司获得多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5,800万美元首期融资也就烧完谢幕了。
让四大国际投行一起为其上市服务的私人企业ITAT,3年多时间,“爆炸式”地在全国300余个城市疯狂开店近800家,号称开店速度世界第一、是中国服装百货最大连锁机构。而他们除了开店之外却不善于做好门店的生意,终端销售业绩出奇的差,吹大的泡沫不能给企业带来盈利,9500万美元的融资在短短数年间就烧光,在即将“上市”的一刻却倒下了。
类似上述失败案例举不胜举,尽管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也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不差钱”,在这些失败的先驱身上我们看到了企业“上市”仅仅有钱是不够的,企业的战略方向是不是务实的?是不是有相应的核心团队能够驾驭这架日益庞大的马车?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具备创新和盈利能力?如果企业的经营只停留的茶农卖茶的低水平线上,想把茶商推向“上市”的宝座是很困难的。因而,当手里有了钱的茶企千万别以为“有钱就好办事”,还得踏踏实实去做好生意才有可能实现“上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