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2010-03-29
2010年3月28日
南方周末评论说,两会之后的3月中下旬,中国大陆媒体上的大事件一件接着一件,“央企地王”、地沟油、西南大旱、郴州血铅中毒……直至《中国经济时报》关于山西疫苗调查报道的持续发酵而达至高潮,令人目不暇给。作者史哲称此现象为“媒体狂欢”。 媒体的“狂欢”里,其实都是这个社会的伤悲。倒不是说媒体人是在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新闻生产价值体系就已经决定,我们不得不在这一道又一道的伤口里才能舔干血迹,直至找到免疫的药剂。 说两件关于媒体记者本身的新闻。 南方都市报3月24日曾发表特派记者马小六和张惠斌的整版图文报道,称广西东兰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听说是记者,他们‘噗通‘跪下,希望记者代为求情,请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把供水点设到更近的地方,他们实在走不了那么远的路”。26日,东兰官方即行回应,称报道失实,系有人导演。“由于村民们迫切希望修通弄怀屯路,才不透露地头水柜有水的事实,做出佯装外出挑水并跪求修路的举动,以引起上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此后的媒体报道中,弄怀屯老人们承认确实“为路不为水”,但现实困境是,修路资金短缺,甚至修路的经济价值也被怀疑,“来弄村屯实地采访的许多记者都在议论,像这样环境比较恶劣的村屯,居民是不是移民出去比修路更划算”(引自中新网)。 东兰官方的回应应无大错,南都亦已删除了自家网站上的这篇文章。老人下跪或有其不得已之处,修路资金的来源亦可讨论,但仅从新闻伦理来说,这两位记者或是明知有人导演而佯装不知,或者至少是犯了轻信的毛病。回过头来看,“跪求”一稿发表后立即获得热烈转载,正是因为画面具备刺激性元素,可以直抵受众的心灵柔软处,且暗示当地政府有渎职嫌疑,于是,受众在同情和愤怒的双重情绪作用下,自然成为这则新闻的“忠实消费者”。 出面批评马小六和张惠斌的人不算多,但另一位贵阳女记者就在同行那里多有非议。 3月23日,贵州电视台《法治第一线》栏目女记者卢某采访警方现场执法,追问一违章女司机,在问出“你这样的行为是否给贵阳市丢脸”后,这位开“中华”车的女司机怒打记者耳光。事发后,贵州电视台播出现场画面,展现女司机暴力一面,为自家记者维权。 但随着视频流传,多有外地媒体发表评论,开始质疑“官媒”记者的话语霸权,认为贵州电视台对此事的报道多处违反新闻规范,而这种攀附在权力上的“舆论监督”根本不值得维护,新闻媒体错把对普通民众的采访“权利”当“权力”,成了扶强锄弱的有力武器,而不是监督权力的公民平台。 南方都市报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大陆市场化媒体的代表,而贵州电视台显然可以被视作党报党台序列中的一员。上一周,他们都在新闻伦理上惹下了麻烦,虽然一个看上去是扶持弱者,一个看上去是抨击恶习;一个预设了“贪官”,一个预设了“刁民”。 引用布迪厄的一句话作结:他们是以个人悲剧的形式,承受着社会领域的矛盾。附答读者:上周,unclexing批评我试图把媒体区分为“市场化”的和“不市场化”,是自欺欺人,因为,“在中国媒体管制的现状下,所有的媒体都是官办,新闻报道的取舍、表达方式本质上都没有任何差别。” unclexing君这句话是没错,我也承认环球时报在市场化道路上“绝不会输给南方周末”,时至今日,就算是人民日报也不能说自己一点都不要“市场”吧。媒体管制不意味着真的就是铁板一块,不然,那么多新闻人的努力岂不是白费。“市场化”和“不市场化”只是一个大致区分,南方周末一样有党支部,但新闻联播也必定要顾及收视率,只不过,前者受市场力量的控制相对多些,后者更倾向于接受行政力量的指引--魔鬼都在细节里。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