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可谓是由史而来、因时而发、应势而生,也正是这种时局背景赋予浦东不一样的时代内涵和个性特质。 特约撰稿/李幼林 何谓特质,也即特有的品质。浦东之特,是为浦东之新,浦东之新,是为浦东成因之新,是为历史传承之创新,更为时代精神之与时俱进。 浦东是一段海退陆长的博弈历史
![7.1神器隐藏特质 浦东特质(1)](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154236789896.jpeg)
浦东是一段与海相伴、潮起潮又落的记忆,也是一幅与海争田、海退陆长成的画卷。据记载,1700年前浦东岸线在下沙一带,但是天然形成的海岸线往往无法抵御海潮的侵袭,至唐朝时期也就是1200年前,浦东先民在原有自然土堤的基础上,沿着海岸线修筑起上海境内第一条捍海塘,北起宝山黄桃,途经浦东严桥、北蔡、周浦、下沙等地,穿越奉贤,直至今浙江海宁。 由唐入宋,海岸线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浦东先民也逐渐向东拓展生存空间。近300年前也就是清朝时期,南汇县首任知县钦链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重筑了外护塘(也即钦公塘),其后随着彭公塘以及人民塘、胜利塘、七九塘、八五塘等现代海塘的修筑,浦东地区版图终于形成今天的大格局。 在浦东由海成陆的历史进程中,浦东人以海盐生产为业,又以浦江渔业为生,赶海弄潮,熬波煮盐,筑塘修路,盐民集聚,商人相汇,历经寒暑,不辞辛劳,养就了浦东人勤劳善良、坚韧顽强的个性品格,锻炼了浦东人吸储买卖、随行就市的经商头脑,形成了浦东人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行为胆识。 浦东是一个业已成真的美丽梦想 浦东是一个说来神奇的梦幻,也是一个历经百年印证而成为事实的预言。越江隧道、跨江大桥、世博会在浦东举办、陆家嘴建成金融中心、浦东和浦西一样兴旺……这些今天看来已成现实的景象,竟和百年前一部小说的描述一样!1910年,晚清著名小说家陆士谔完成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小说中主人公陆云翔一觉醒来,与妻子游弋上海,他惊讶地发现,街头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把地下掘空,筑成隧道,安放了铁轨,电车飞行不绝;中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万国博览会,地点就在上海浦东,因为“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为方便市民与游客往来,人们又建起跨黄浦江的大铁桥、越江隧道和电车隧道,从浦西通向浦东;因为开了博览会,浦东已兴旺得跟上海差不多了,陆家嘴建起了金融中心,中国国家银行在浦东开办了分行。 自陆士谔借《新中国》一文梦游浦东,到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以浦东为基地建设东方大港的美丽梦想,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领导一再提及浦东开发的设想,几代人开发浦东的宿愿终于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我国改革开放路线遭到质疑之时才得以从地方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付诸实施并取得辉煌成就,美梦成真。浦东开发可谓是由史而来、因时而发、应势而生,也正是这种时局背景赋予浦东不一样的时代内涵和个性特质。 浦东是一块名人辈出的神奇土地 浦东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也是一曲不断演绎升华的乐章。浦东有三个特殊时期注定会在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记述,这些记述里少不了一个个传奇人物。从19世纪40年代,历经百年,浦东才俊汇集,成就“浦东学派”,是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一脉,如浦东人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在江南建筑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上海开埠以来向有“浦东人造了半个上海城”之说。浦东先贤重教兴学,朱紫绶不愿做官,回乡购书积十万卷,教授浦东子弟以实学,杨斯盛晚年积资数十万,以十之九兴办学堂,其中尤以浦东中学有名,时有“北南开、南浦东”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