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山寨文化下诞生的汽车在国内其实也有发展前途,但需加以管理,使其形成制度化、标准化
文 余德进 山寨的意思就是杂牌,普遍理解为复制、模仿、抄袭、克隆等意。令人费解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歧视“山寨汽车”,为什么看不起山寨的产品。早些年的吉利汽车就叫山寨,自主品牌的前身都叫山寨,再远一点,奔驰、宝马以前也叫山寨。以前未取得成功的产品前身都是山寨,所以,笔者鼓励发展山寨汽车。 山寨车或将流行 随着汽车市场进一步发展,山寨汽车将进一步爆发,并将推动自主品牌的蓬勃发展。仔细想想,广大边远城市、县城、农村市场,这些地区的人们也都需要一个“超级便宜的交通工具”,目前广大农村用的三轮车和拖拉机仅能满足载物的需要,对于载人出行的交通工具目前还处在产品空白期。而如果让处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购买汽车,哪怕是买的起,恐怕也交不起各种“使用费用”,而这种山寨汽车可以说是在三轮车的基础上研发起来的一款车型,底盘就是采用的三轮车底盘,发动机也应该是采用最简单的单杠汽油或者柴油机,变速器大多也是从农用车上移植过来的,所不同的是安装了一个漂亮的外壳。 这种山寨汽车除了购买费用外,也不会有任何其他费用,他们不会上高速,也不会追求速度,对操控性能的几乎没有要求,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能拉着一大家子出行的工具,从载人出行的角度上来讲,山寨汽车的确是做到了,这将很大程度上迎合国内广大农村地区和低收入家庭用户的需求。 在2008年初,印度塔塔在日内瓦车展上展出的2500美元的超廉价小车NANO时,引起国内汽车界一片哗然,国内汽车行业人士之前一直认为全球成本控制最好的地区在中国,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成本杀手。可是没想到这样一个可以自豪的“杀手锏”却被我们的近邻印度轻易夺取,而印度塔塔在南京设立配件工厂也被认为是印度塔塔进入国内汽车行业的一个信号,一时间,国内对印度塔塔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担心印度塔塔会破坏国内微型车的价格底线。 印度NANO的开发初衷是替代目前印度已经普及的摩托车用户,而山寨汽车目前的主要用户也是以替代拉“黑活”的三轮摩托为主,从这点上,二者极为相似。其实对比NANO和上述山寨汽车来看,除了NANO车轮比山寨汽车多一个外,其他并无具体优势,而在成本控制上,NANO相比山寨汽车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因为山寨汽车改自农用车,所以成本控制应该在1万元人民币之内。 山寨汽车目前还处于半地下、半公开的状态,而购买人群大多是二、三线城市中拉“黑活”的用户。山寨汽车的蓬勃发展是源自目前国内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从国民商品供应的角度上来讲,只要这种商品不危害社会安全,我们就不应该去“一禁了之”。既然有需求,就应该允许其发展,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行业政策以及明确监管机制。 首先我们不能把山寨汽车看作是汽车来制作行业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否则这个行业肯定没有前途可言,因为山寨汽车虽然挂有汽车的头衔,但是其功能性绝不可和汽车相提并论。其次,稳定山寨产品质量,原材料成本可以无限制的降低,但是山寨汽车质量不能降低,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山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明确山寨汽车可以行驶的地域以及道路级别、最高限速等等,举例来说,山寨汽车就绝不能上高速公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此一来,有了稳定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行业标准的山寨汽车也许会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最佳交通工具。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山寨文化在汽车行业有无发展前途是一个不准确的命题,应该讨论在山寨文化下诞生的汽车在国内有无发展前途,笔者给予的答案是“有,但是需加以管理,使其形成制度化、标准化”。 适当“临帖”不是错 今年的日内瓦车展的展出期间,各界纷纷报导相关的新车讯息。一如以往,总有很多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展出,而如果曾经亲身经历,心中一定会产生一些赞叹。这让人想起去年上海车展,它给人的印象也是诸多赞叹,而其中许多充满喜感的创意,有时还真的不知该如何形容它。 属于国外原创的车厂设计师,都很害怕我们的复制功力,几年心血的杰作,一下就变成廉价的仿制品出现在街头。山寨跟盗版又是不太一样的,盗版至少东西的内在还是依据原版的,例如盗版的CD、DVD,或是程序软件。不过山寨,除了外观、功能接口相似外,里面的汤药大致上也会某种程度上换掉。 例如高单价的i-Phone手机,一样有山寨,而且价位都不尽相同;有繁体、有上网功能的,是不同等级,接口精致度、屏幕清不清晰,则又是另一个不同的等级。这就好像选配,你要配到哪种程度,就给你哪种价钱,听起来好像还蛮有那么一回事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原创不是自己设计的。 近年几个国际大厂针对中国车厂做侵权诉讼的案子,似乎结果都不如预期,而对岸法官的判决有时也令人出乎意料。政治问题这边不多做讨论,不过在工业进步的开始,山寨是不是一定都是个必经的过程呢?有时认真想想,除了中国,好像模仿设计的情节其实也在各地都会上演,只是程度比重的不同罢了。日本、韩国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同样是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起初也是在模仿、借鉴欧美汽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们不是被动抄袭,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吸收和创新,现在他们的汽车工业已然和欧美前辈们并驾齐驱,打造出了丰田、本田、现代这样一些国际著名品牌。事实上,丰田、本田、现代都是靠模仿起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发展成为国际巨头,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学习并进行消化,有限度的模仿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记得小时候为了练习书法,老师搬出几套书法家的字帖,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只教我们一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帖”,想要学得一手好字,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同理,汽车模仿不是错,是启蒙,更大的原因是不能否认他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突破创新。 在“抄袭门”事件很是频繁,山寨文化很是猖獗的年代,自主品牌的创新早就被扣上“不能自主”的帽子。从某种意义上讲,笔者跟大家一样,并不支持抄袭,但笔者敢肯定模仿并不是错。 在汽车领域,这一现象犹为明显,别人用过的技术你不能用,别人用过的参数你也不能用,因为人家先知道“1+1=2”,这是人家的知识产权,这是他的科研结果,你用的话就是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