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危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干预金融业,除了国有化和把投资银行变成传统银行的控股企业以外,还采取了诸多措施提高市场流动性,甚至出资救助陷入困境的部分行业和企业,以防止更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和蔓延。但即使如此,全球资本市场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信贷紧缩,国际经济秩序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经济衰退的时间和深度还是个未知数。
幸运的是,中国金融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直接损失较小,信贷流动性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随着金融海啸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衰退和低迷,国际需求大幅下降,沿海大批出口企业破产、关闭,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反过来对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也暴露出了长期以来被经济繁荣和高速增长所掩盖和忽略了的问题。 近日,中国银监会了印发《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当前形势和市场需要,在“保增长,防风险”的原则下,对有关信贷监管规定和要求做出适当调整,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审慎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切实创新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满足合理资金需求,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通知》针对的就是中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失衡,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历史问题。《通知》的出台说明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期的严重性和迫切性。然而,在危机中被赋予了更多“救市”职能和责任的金融机构能否承受得起这样的负担和重任?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一蹶不振,2009年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将变得非常困难。如果地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盲目加大担保力度,而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又无法在短期内复苏的话,银行的不良贷款将会迅速升级,被政策和旧体制“挟持”的银行业很难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经济刺激计划的有效性目前还很难预料,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大了发挥金融机构市场主体地位的难度。在接近零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央行降息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财政政策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向选择和投资效率是一个是世界性的难题,而且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另外,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在经济下行阶段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会上升,对处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中国金融机构而言,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借危机,兴改革”,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道出了中国金融业的应对策略。中国金融业唯有通过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和改革,才能破解上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