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型开放经济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国来说,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演变进程中,显得尤为迫切。”在寒意仍烈的2009年早春,金融国际化研究专家刘明志研究员在其位于浦东一隅的30层办公室对《董事会》记者多次强调这一观点。
新秩序下的金融业国际化 《董事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国际金融秩序调整的讨论。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能否在国际金融新版图的演进中有所作为? 刘明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运行造成了相当大程度的冲击,很多国家遭受了程度不等的损失,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应对国际金融秩序进行调整,因此,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也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调整,金融体系应提高对外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全球金融繁荣与稳定做出贡献。 前几年我们非常注重练内功,包括改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加强金融监管,为金融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董事会》:您曾经提出中国金融业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国际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刘明志: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货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和金融机构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就是让人民币走出去,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融资、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方面得到广泛使用。金融市场国际化,就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让中外投资者、融资者和其他的金融市场参与者都能到我们的金融市场上来进行交易。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让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设机构、建网点、办业务,畅通中外的金融联系。 此外,金融业的国际化还包括为它服务的关联服务行业的国际化,例如会计、审计、评级、信息发布、咨询、投行等领域的国际化。事实上,金融业加上配套服务的行业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因此,金融业国际化不单指人民币国际化,而是指金融业及其所在产业链的全方位国际化。要求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部分都要有对外服务能力,还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而不只是某一方面单兵突进。 《董事会》:您是说要推动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刘明志:是的,我在新书《金融国际化——理论、经验和政策》中提出了“进出平衡的对外开放战略”的观点。“进”是引进来,“出”就是走出去。要改变以引进为主的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把引进来作为支持走出去的手段,引进和输出并举,在引进和输出中实现资金和金融服务的动态平衡。 人民币国际化当前条件有利 《董事会》:2月8日,央行和马来西亚国民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至此,已有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三个国家或地区与央行签署类似协议,涉及人民币规模4600亿元。在资本项目仍然未开放的情况下,如何看待双边货币互换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 刘明志: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是人民币在境外使用或者跨境使用,包括现金、结算货币和金融产品境外持有三种形式。其中大宗的贸易和金融投资,需要使用非现金结算手段。 人民币国际化当前条件是有利的。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广泛质疑,有理由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将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方向;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认为人民币币值比较稳定,愿意使用人民币。当然,人民币要走向国际,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从而充当国际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可顺势而为,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一些政策上的安排,提供一些便利和支持。
双边货币互换目的是通过推动双边贸易及投资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对增强人民币的可接受性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货币当局之间的货币互换并不意味着各自的货币进入对方境内流通或进入了跨境流通流域,只是增强了相应货币跨境流通的可能性,对于我们而言,不能代替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政策。
《董事会》:从货币互换开始,您预计人民币真正国际化需要多长时间? 刘明志:货币国际化的形态有多种,程度有高低,所谓的“化”一般是指一个过程,即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程度由低到高的一个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形态有现金的,非现金的,有金融产品的,再往高级的说它可以充当区域共同货币,或者在更大范围内充当储备货币,很多国家和地区央行财政都持有人民币资产作为其储备,这样人民币就成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货币。但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程度,或者说能否有5年、10年期限的阶段安排?我个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外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和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的产物,又是政策推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重要的不是去估算国际化所需要的时长,而是抓紧时间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比如说境外有现金的需求,或者在人民币使用较集中的境外地区,要做出现钞进出境、跨境支付清算的技术性、制度性安排。这就是基础性的工作,在这方面花力气,使得境内外现钞调运比较畅通,境内外非现金的资金转移支付比较畅通,人民币进出的路就通了。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不易估算,但也不能说人民币国际化就一定是个很漫长的过程。预计未来全球的经济版图将呈现美国、欧洲、亚洲三个主要经济区域再加上其它一些区域或次区域力量的格局。这样的经济版图,将促使形成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从全球经济图景的未来演变来看,人民币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货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是路径依赖,也是条件依赖的。最终如何,要看未来的政策推动和市场选择两方面的力量是怎样的,同时还要看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力量的对比。只要各方面条件具备,抓住机遇大力地推动,人民币可能就会较快成为国际货币大家庭里一员。若某一方面条件不成熟,“化”得就会慢一点,但根本性趋势不会改变。 《董事会》: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该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 刘明志:货币竞争到最后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一方面要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另一方面要做好服务,创造条件方便其它国家(地区)持有人民币资产并实现人民币资产的稳定和增值。在制度安排上宜考虑互惠互利,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在国际业务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 “出海”机构生存法则 《董事会》:除了货币的国际化,很多中资金融机构近年来也陆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可谓有得有失。您对此怎么看? 刘明志:金融业国际化,是大型开放经济体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出路。不管国际上是否发生金融危机,中资金融机构都要实现国际化。这既是中资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又符合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需要,符合全球金融秩序调整的需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中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走出去的尝试;在危机之后,还要继续走。 《董事会》:但尝试的过程中好像也有人呛了点水。 刘明志:金融机构走出去面临不同的市场,肯定要遇到比在本土更大的挑战,通常还会面临当地市场竞争以及制度性乃至文化性障碍。另外,我们现在缺乏足够的跨国管理金融机构的经验、能力,擅长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也不够充分。 《董事会》:我们感觉,部分中资机构走出去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性,您对他们有何建议? 刘明志:大到国家,中到机构,小到个人,要发展,一定要有目标、有战略、有执行,这样才能实现目标,实现战略意图。近年来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有所加快,走出去的金融机构也都有各自的目标和战略,但也有机构存在着目标或战略不够清晰的问题。即使目标和战略清晰了,还要解决好有效执行问题。 以投资为例,有的是战略投资,有的是财务投资;有的是长期投资,有的是短期投资。如果定位为长期战略投资,就要看是否有助于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的投资是否成功一时可能难以判断,要待实践来检验是否实现了战略意图。如果是短期财务投资,只要看三个月、六个月或是一年、两年,看它的财务报表。如果是十年、二十年的长期财务投资,那就要看未来的前景,到时候算总账。同样一笔投资也有个时机的问题,经济有周期,高点进去低点出来当然要吃亏,反之就合算。 金融机构存在网络效应,网络在扩张阶段会有规模经济。如果某家大的金融机构兼并了跟它相当的一家机构,它的网络效应就会放大。金融机构之间还有互补的关系,一家擅长做这个产品,另一家擅长做那个产品,兼并之后两个产品的营销可以互相配合。其结果是,被并购机构的价值要比原有价值高。这样从现金流、网络效应、协同效应考量,并购后市值的一时得失,并不妨碍其战略上的成功。 此外,不同规模、类型的机构业务重心、定位不一样,全球战略自然也不同,金融机构国际化不能一刀切。有的要铺开摊子做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团,有的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国际化经营,有的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国际化经营,有的则以本土经营为主。 总之,国际化是一个大战略,金融机构实施国际化战略,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