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是“贺岁片”,每年年底上演,档期一直要排到次年4月甚至更久。
做这部大片的主角,压力可想而知。从2004年开始,宝钢就扮演这一角色,只有在2009年临时换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钢协在铺天盖地的指责中坚守了一年,又把位子还给宝钢。 国人对于铁矿石供求中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常归咎于谈判不利,最犀利的指责,莫过于将宝钢斥为“卖国贼”。 2009年底,宝钢宣布其2010年1月价格政策,主流产品出厂价全线上调,最高涨幅达600元/吨,此后,鞍钢、武钢等一线钢厂迅速跟进,调高价格。2010年1月上旬,宝钢再次宣布将全面上调2月份板材价格。一时舆论纷纷,认为宝钢在谈判关键时刻作出上调钢材价格之决定,无异于出卖国家利益,给国际矿业巨头涨价以口实。类似口诛笔伐,在每年谈判敏感时刻几乎都会引爆。 铁矿石谈判长达6个月,要求钢铁企业半年不涨价并不现实。不过,选择在此时提价,宝钢也是左右为难。 2010年1月,宝钢股份公布2009年业绩快报,公司2009年实现营业总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5.97%、13.08%、8.64%,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9.1%、11.67%。之前席卷全行业的风暴,显然也令宝钢元气大伤。 更重要的是,宝钢可能并不看好钢铁业长期前景,在1月19日一次会议上,宝钢董事长徐乐江称,全球钢铁业有可能陷入类似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低迷发展期,而中国钢铁工业将进入低速增长时代,更严峻考验才刚刚开始。 基于此判断,当前反弹显得弥足珍贵。在鼓励内需、拉动消费政策刺激下,2009年6月份之后,汽车、家电等行业需求旺盛,冷轧板、镀锌板、镀锡板等高端板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宝钢主要产品重回卖方市场,此时不涨更待何时?而且,“宝钢价格”是不是市场风向标值得商榷,有券商认为,宝钢早已失去定价权,近五年来宝钢出厂价都是在市场价格出现方向性变化后,才做滞后调整。 关键在于,作为独立运营企业的宝钢,有足够理由涨价;而作为谈判代表的宝钢,有足够的责任不涨价。 看看铁矿石谈判的买方代表,包括新日铁、浦项制铁、安赛乐—米塔尔以及宝钢,无人怀疑新日铁在日本,浦项制铁在韩国、安赛乐—米塔尔在欧洲的地位,不过,宝钢在中国却没有它的同行们那么强势。 缘于国内钢铁行业的低集中度,宝钢产品仅占国内市场5%左右。而且,经过2008-2009年的钢铁业拐点,有观察者认为宝钢竞争力有所下降。2009年第一季度,宝钢股份交上了一份尴尬的答卷,武钢的净利润居然超过它两倍多。在高端产品方面,有国外产品入侵;中端产品方面,其它大型钢厂纷纷上马新生产线;而受4万亿拉动最大的低端建筑钢材,宝钢根本不生产。另外,宝钢内部管理成本控制并不十分出色,在2009年,管理变革一直是它应对危机的最大举措。 至少从规模上,其它一线钢企与宝钢的距离正在缩小,河北钢铁集团重组已接近收官,粗钢产量几乎翻了一倍,山东钢铁集团、武钢集团整合分别完成后,产能也都迅速膨胀,就连并不以钢铁为主要产业的天津市,据传也正在酝酿“天津钢铁集团公司”。这在客观上阻碍了宝钢的兼并重组之路,让它无法成为新日铁或浦项。 进一步而言,新日铁与浦项是以全产业链的方式参与竞争,不仅在上游拥有矿山,而且与下游的用钢大户都签订了长期合同。国人经常谴责新日铁“偷偷放黑枪”,抢在中国之前与矿业巨头达成协议。殊不知,新日铁只有越早与上游签订协议,才能与下游锁定价格。宝钢在产业链上的控制能力与之难以匹敌,它虽然也有一定海外矿山资源,但却成为“卖国贼”的另一罪状。 遗憾的是,除了宝钢,其它钢铁企业更无资格担当此任。宝钢实际上也是铁矿石谈判中方打出来的招牌,背后还是中钢协牵头组织的十余家钢企。 压力之下,宝钢被迫放弃了2月份的调价,板材出厂价格最终选择以平盘为主,可惜,这是舆论的胜利,而非谈判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