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PPI转正并双双加速上扬,特别是去年12月份的CPI通胀由11 月份的同比0.6%跃至1.9%,重新引发了通胀担忧。
众所周知,CPI和PPI相继转正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尽管如此,鉴于央行的超常独立性,市场对于货币紧缩的预期,唯有根据CPI、PPI进行观测。与此同时,近日央行频频出手收紧银根,不禁令市场揣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提前转换风格。 (吴琼)CPI大幅跃升是否意味着通胀高增长即将来临?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否提前转换风格? 过剩产能是否有助于遏制通胀压力? 孙明春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12月CPI通胀的跃升只是略高于预期,主要由北方意外暴雪天气所致,而且我们早就预期,在基数较低、冬季气候严寒及春节效应等因素作用下,2009年10月到2010年2月期间CPI通胀会大幅提高,3月份之后则会呈平坦走势,届时市场对通胀及政策紧缩的担忧会很快消退。其一,主要食品类别的充足供给,使得今年不太可能发生2004年的食品价格上涨;其二,多数部门仍存在产能过剩,这迫使生产商继续低价竞争。 对于中国,最有效的货币紧缩工具是贷款额度,预期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10万亿元。这次存款准备金率虽然上调了50个基点,但超额准备金率保证了充裕的流动性在一季度放贷。不过,这的确向银行发出了放缓贷款高增长的信号。有一点值得关注,原材料库存指标已从12月的51.4上升至1月的52.2,显然有企业基于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正在投机性库存囤积。这是经济可能过热的早期迹象,央行还会陆续温和且有针对性地出台紧缩政策。 在过去十年里,正是过剩产能帮助遏制了中国的非食品CPI通胀。激进的货币紧缩可能会令2011 年的CPI通胀更难以控制,因此在贷款额度有限的情况下,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在建项目,去年开工的大型公共项目的后续融资需求会挤出私营部门、制造企业的贷款,从而消除其过剩产能。这对经济而言似乎是件好事,但决策者应该谨记这一“颇有争议”的关系,小心判断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结果。 宋国青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滞后关系,这种滞后在中国是7个月。从CPI环比变化看,去年上半年货币的高增长对价格水平的冲击,现在应该已经相当充分地释放了。去年12月CPI涨幅很高,只是天气影响的结果。可以说,目前暂无太大通胀压力。鉴于去年11月份货币同比增长29.74%,达到一个顶点,向后推7个月,意味着今年6月份CPI有可能达到最高点4.5%左右,而2010年全年CPI平均3.5%。 货币政策变化影响的只是内需,在出口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货币超高增长引起的内需超高增长可以不引起总需求高增长,因此可以不引起高通胀。我对2010年全年CPI平均3.5%的预测也是基于货币供给量比较适当和平稳的假定。主要是把握上半年的货币供应,具体到信贷,全年人民币贷款7万亿,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月度贷款可以相对多一些,同时也要根据贸易顺差、外汇贷款、股市融资等其它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预测。 对于2009年天量货币释放却不会导致2010年高通货膨胀率的出现,有这样一个解释,现在的生产能力过剩,所以钱多了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这个理由我觉得是最不成为理由的理由。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通货紧缩和生产能力过剩是对应的,生产能力过剩就是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是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