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的跨国公司一定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
吴建民 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 欧亚科学院院士 今年3月2日,我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2010(第八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感慨良多。在我的外交生涯中,第一次接触到跨国公司这个概念,是在1974年联合国举行第六届特别联大的时候。那次特别联大是发展中国家发起的,目的是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会议期间,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代表都对跨国公司进行了猛烈抨击,给跨国公司的定位是“新殖民主义的工具”。上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大潮还在持续,跨国公司既然是“新殖民主义的工具”,那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在联合国后来的一些会议上,都是坚持与跨国公司作斗争的立场。今天情况大不一样了,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大部分都进入了中国。许多省市领导把引进多少家500强跨国公司作为对外开放中取得的成就。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迅速,这是因为,世界变了,跨国公司变了,中国也变了。 今年初,我到惠州去看了南海石化。1994年9月,我在出使荷兰之前,专门去见了主管经济工作的陈锦华同志(时任国家计委主任),问他我去荷兰后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锦华同志建议我促进壳牌公司与中国正在谈判的南海石化项目。这是一个很大的项目,投资几十亿美元。为此,我专门到惠州大亚湾看了看,那时候南海石化拟议中的厂址还是海边的一片荒地,附近只有几个小渔村。这次我去那里,已经是大变样了。南海石化项目带动了大亚湾工业园的大发展,许多石化企业在那里落户。特别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在这个石化企业集中的地方,竟然闻不到什么怪味。南海石化门口竖立了一个大屏幕,专门显示当地的空气质量,检测结果空气质量相当好。南海石化的领导告诉我,他们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2009年,惠州经济增长13.2%,远远高于全国的水平,这个地区的大发展,是由南海石化带动的。 不久前,我还去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目前运营良好。我在1998-2003年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期间,中法的核电合作是我关注的重要项目。大亚湾核电站是中法合作的结晶,中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公司、法马通等法国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良好的合作。法国成熟的核电技术引进到中国,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加以消化吸收,并实现了再创新。没有大亚湾核电站成功的实践,很难想象中国现在能进入核电大发展的阶段。而这一切,都源于同法国的跨国公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今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完全能有更大的作为。今天的中国,不仅同各个跨国公司合作,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也在发展。跨国公司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能够打破国界,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配置。什么地方有原料,它就到什么地方去开采;什么地方有好的技术,它就引进来;什么地方有人才,它就聘用;什么地方有市场,它就去那里开拓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而且能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冷战”结束后,跨国公司正在发生新的蜕变,由跨国公司演变为全球公司,注重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跨国公司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有着广阔的前途。走向世界的中国的跨国公司一定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占领道义的制高点,爱祖国,也爱人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造福于中国,也造福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