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马不停蹄的喜悦
6年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吴志强几乎天天如此,没有休息,没有假期,连最起码的准时吃饭的时间往往都不能保证。 记者/何映宇 对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先生的采访,是从深夜23点40分开始的。 “真的,如果我每个采访都接受,我就不要睡觉了。”吴志强一边苦笑着,一边无奈地说。 所以他给助手安排的一大任务,就是让蜂拥而来的媒体知难而退。忙,忙到记者都不好意思占用他太多的时间。第二天一早他就要飞往辽宁,为辽宁馆出谋划策,完事之后,马不停蹄,飞日本大阪,还是世博的事儿。 他的作息表里已经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闲暇,世博局、同济大学的办公室或者某一个外地会议的会场,已经将他的工作时间瓜分得一干二净。家,目前对他来说,也许只意味着一张床,只为第二天的工作充足电力。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雨。 上午10点和他约好晚上19点30分采访,可是到了时间,吴志强又在电话中大叹苦经:“不好意思啊,我还没有吃饭呢。晚一点。晚一点再聊。” 星期三晚上他一直在开会,研究今年10月最后一次世博主题论坛的具体安排。“10月?那不是还有半年时间么,还早了吧?”记者问他。
“不早了。”吴志强回答说,“很多事必须现在就定下来了,一个一个落实,谁能来,谁来比较好,来了,讲些什么,都要落实,到时候怎么来得及?” 那是世博会闭幕前的最后一次主题论坛,特别重要,除此之外,吴志强这两天还忙着负责起草《上海宣言》的具体内容,真有分身乏术之慨。往往,开完会,已是夜深人静时分,走出办公室,跨入这茫茫的夜色之中,呼吸着微凉的空气,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一下。 6年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吴志强几乎天天如此,没有休息,没有假期,连最起码的准时吃饭的时间往往都不能保证,他说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忙碌但不抱怨,“在这座城市里,终究会有一些人在凌晨3点入睡,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想一想那些在世博会工地上流汗的工人,每个人都在为世博做贡献,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而已。”采访过程中,他总是这样谦虚地说,马不停蹄地喜悦着。 世博方案,兼容并蓄 6年前,经过一轮一轮的筛选,吴志强率领他的同济团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从国外众多一流设计公司的包围圈中脱颖而出,成功杀入三甲(也是三甲中唯一的中国方案)。中国人,城市规划方面的权威专家(他还担任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秘书长、亚洲规划学院联合会主席)、优秀的设计,众多因素集中起来,最终,总规划师的重任落到了吴志强的肩膀上。 “我的方案主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设计能否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单体当然由各个国家来设计建造了,但是底板是主办国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意。我们要确立园区规划的核心理念,并直接解释我们的主题思想。其实,园区就是最直接地回答什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是一种演绎和示范。整个园区就是未来的、走向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整个园区就是个最大的试验宣传品,能够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展开新的篇章。” 新篇章的帷幕就在吴志强的手中慢慢拉开。那是一幅未来城市的绝美画卷,而且由实体的建筑构成,绝不是乌托邦幻想。当然,方案得到肯定,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其实工作才刚刚开始,“当时开了许多研讨会,讨论分析。当然,我们的工作就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每个方案都有其利弊,都有它成功的创意和未能妥善考虑的弱点,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案的研究,并在我们的方案基础上最终确定一个园区总体规划,努力让园区的规划接近完美。” 他坦言:“这是一个国家的责任,非常大的压力。”压力转化成动力,在位于浦东南路上的世博局,他有一间办公室。做总规划的时候,每天早上8点,吴志强都会准时来到那儿,雷打不动,研究和细化方案。上海世博会预计将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参观,还有各国政要、名流,如何保证这样庞大的参观人群能够看得尽兴、玩得尽兴,交通、卫生、突发状况……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世博会就像奥运会一样,它是一个国家的盛会,不能出现差错。”他认真地说。 未来之城 身为一位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城规学院教授,可以想见的,吴志强很早就开始关注世博会。 他搜集了大量的世博会资料,阅读各种文献,对世博会的历史、规划和建筑差不多烂熟于胸。从纸上到现实,他与世博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不过,他也直言因为之前阅读了太多了资料,“所以那一届的世博会反而没有太让我震惊。” 听他这么说的时候,记者在想,那大概就像老友重逢般的熟识和喜悦的吧?之后,他更是有机会就去世博会参观,他说现在,他的女儿才12岁,却已去过5次各类世博会——当然都是他带去的。 世博会上什么稀奇古怪的建筑他没看过?那些实验性的建筑都在吴志强记忆的年轮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世博会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在这么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实验型的建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比的是各个国家的创造力,实验精神,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期许。事实上,世博会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确实会成为未来世界建筑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尖锐的刺、西班牙馆性感的藤板、俄罗斯馆童话般的世界……都是想象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实验,但不古怪。吴志强相信,这样的实验绝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会对中国民用建筑产生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就技术而言,光电、LED、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会对中国未来的民用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我想,世博会对于中国建筑,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影响,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个性昭彰的产物。至于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中国的民用建筑上来的时间,我想,很快。在不同的时间段,5年,10年,15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应用。” 更让吴志强动心的还是每届世博会上的新技术新观念。在本届的上海世博会上,世博会园区就开发和利用了10项最新技术,这其实是世博会一以贯之的精神所在。“事实上,在网络时代,世博会受到了巨大挑战。我们希望能为世博会提供一些新的要素。我可以说,中国生态城市的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建筑的潮流,正在从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需求转变,低碳、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发展代表了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飞速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师集体创新的结果,大型国际建筑的国际招标,主要都是中国人在主持,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吴志强自豪地说。 吴志强相信,世博会将和奥运会一样,对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你看”,他说,“东京、大阪的世博会对当时的日本经济发展就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人认识到,举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跨入现代国家的一种标志。” 期待“生日礼物” 采访完毕,吴志强长舒了一口气,乐呵呵地笑了起来:“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生活中的吴志强是也是个工作狂吗?其实,设计师也是艺术家。 私下里,他是个如假包换的文艺男,喜欢大提琴、书法和磁画,喜欢看演出。现在没有时间泡剧院,有一点时间,他还会拉拉大提琴,听一点古典音乐,或者在书案上铺开宣纸,蘸满了墨汁,写几幅字,可以静心,这些业余爱好几乎都成了他现在繁忙生活中最好的调剂。 当然了,世博会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活动让吴志强也分外激动。“忙完之后,肯定会去啊,这么好的机会。”他高兴地说。 吴志强对即将开幕的世博会充满了憧憬与期许,同时他也相信,“这会是一次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盛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我的理解有三点。首先,它把握住了时代脉搏。联合国统计显示,50%的世界人口进入了城市,而2012年,中国也将进入这样的阶段。第二,提出了世界性的命题,它关注的是我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每个国家每个人乃至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三,回到人间,它的可参与性很强。世博会是不同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参与的盛会,而我们和城市的关系又是如此密切。中国有30%的人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市民,这个人口数字相当于两个美国或四个日本的国民人口总和。不管你们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什么样的宗教、来自什么样的国家,都不会对城市陌生,每个人都可以参与。” 是啊,上海世博会要表达的是,不同信仰、不同财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在地球上和谐共处的理念。这种世界大同的理念,一定会在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开出鲜艳的花朵。 而今年8月,吴志强先生也满50周岁了。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毫无疑问,将是送给他本人的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更多阅读
专访吴建强:关键的转折点波浪结构是不会含糊的
吴建强: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现为执业律师。对投机原理的探讨有浓厚的兴趣,目前大部份时间做期货交易。1993年4月进入股市,2006年之前股票交易时断时续,亏多赢少。2006年开始学习各类技术分析,并取得盈利,
吴建强:波浪结构最可靠
2015年9月13日,由大商所主办,信达期货、七禾网承办的2015商品期货投资策略报告会在杭州文源宾馆成功举办,会议邀请到了来自白石资产产业投资部经理姚兴航、信达期货黑色产业链分析师陈磊、波浪理论专家吴建强等为广大投资者分享商品投
深耕细作同义词 李志强:中国市场优势永不会丧失 深耕细作渠道为王
凤凰网财经讯 2009(第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9年12月5日-6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凤凰网财经直播此次会议。紫光股份[14.20 -3.14%]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李志强在此间表示,中国的市场优势永远不会丧失,目
卢志强:市值的先知先觉者
泛海建设董事长卢志强,先人一步的低价增发注资和高价套现民生银行,使公司市值从股改之初的17.75亿元跃至2007年底的341.92亿元,增长了19倍。 卢志强1951年12月生于山东威海,“文革”后才迈进复旦大学门槛,因为时代的烙印被誉为“最
报喜鸟董事长吴志泽:民企到转型的时候了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未来经济回暖企稳的情况如何,就看我们的产能消化能力如何,过程要多长。 危机之前,我以为民营企业只要赚钱就可以了。但现在,民营企业已经到了该转型的时候了。为什么要转型?因为我们有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