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及金融稳定委员会 (FSB)共同表示,巴塞尔协议Ⅲ有关银行资本及流动性的条例,相比银行此前预计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要低得多,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巴塞尔协议的利弊
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10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10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10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10国集团实施。
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反映出报告制定者监管思想的根本转变:监管视角从银行体外转向银行体内;监管重心从母国与东道国监管责权的分配转移到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控;注重资本金监管机制的建设。
《巴塞尔报告》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超越成员国政府的监管机构,发布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的监管当局都愿意以报告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
目前,巴塞尔委员会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世界主要国家的银行监管当局和中央银行的高级代表组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BCBS对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反思,推出了新巴塞尔协议,也就是“巴塞尔协议Ⅲ”。《新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即准确地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
专家认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当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监管理念与实践,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大方向。
《新协议》制定了更详细、风险敏感程度更高的监管资本要求方法,将推动银行建立和使用更加完善、有力的风险管理系统及方法,利于银行风险的管控。
巴塞尔委员会主席韦尔林克(NoutWellink)表示:“这一改革给经济带来的益处是巨大的,应撇开成本来考虑问题。这些益处不仅在于加强长期的银行体系,也在于市场会增强对金融体系和实施改革的信心。”
但同时也存在负面效应,巴塞尔协议的法律特征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新协议》主要考虑的是10国集团成员国的“国际活跃银行”的需要,其覆盖的银行范围相对狭窄,更加适用于那些积极从事资本套利的银行以及在风险计量和管理水平上遥遥领先的银行。
新巴塞尔协议存在争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新巴塞尔协议提出加强对银行监管以防止类似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世界主要国家的银行监管当局和中央银行的高级代表组成的新巴塞尔委员会,根据G20达成的共识,制定了 “巴塞尔协议Ⅲ”草案。新巴塞尔委员会根据G20峰会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要求,以及巴塞尔指导委员会达成的《全面应对全球银行危机》的共识,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两个文件,分别针对资本金和流动性这两大在此次金融危机之中暴露出来的金融监管方面的弱点进行了特别强化。
然而,对于新协议仍不乏争议,反对质疑之声始终未绝。
普华永道(日本)风险监管咨询部总监、前日本银行金融系统和银行检审副总监大山刚认为,新协议的精髓理念就是要更多依赖银行的主动性来强化对流动性及信用风险的管理,而不宜推行统一的监管标准。但鉴于此次危机表明银行并没有很好地管理流动性和风险,因此未来几年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可能是提出更多监管要求,而减少对银行自主管理风险的依赖。对此,他的担心是 “监管越多,漏洞越多”。
大山刚认为,增加监管条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的出路可能是改进对银行管理风险的激励机制,简单说来就是拿政府对银行资产损失的担保来换取银行更高水平的风险自控。
而对新巴塞尔协议表示反对的主要来自工业领域,据最近专家撰文披露,一些工业代表认为,更强大的资本需求将会导致贷款的窒息,同时还将提高借款的成本,最终导致原本就 “摇摇欲坠的”经济复苏彻底脱轨。一个代表全球最大型金融机构的资深商业联合会预言,巴塞尔资本改革将会抬高主要工业化国家银行贷款的成本,平均幅度至少为132个基点,随之而来的则是,2011年至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3.1%,失业人数增加970万人。
新巴塞尔协议负面影响减弱
正是不同的行业对新巴塞尔协议存在不同的理解和争议,新巴塞尔协议进行了调整。上月,巴塞尔协议Ⅲ考虑到银行业可能受到的冲击而作出了一系列“妥协”,包括一级资本金定义和流动资产规模等方面。据巴克莱资本估算,这一 “妥协”之后,美国35家最大银行控股公司仅需拿出1150亿美元的新股本或留存收益,就能满足一级资本金比率达8%的规定,比之前预期的减少了一半。
FSB的一项分析显示,假设该新规在今后4年内逐步引入银行业,银行的资本标准上升2个百分点,全球经济产量就会平均下降0.38%。今后5年全球经济产量可能下降3.1%,其中仅有1/8应归咎于“巴塞尔协议Ⅲ”及国际金融机构 (IIF)所预测的美国、欧元区及日本将推行的其他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