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五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

   文/本刊记者 文 丽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五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提出要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着力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未来经济新增长点。针对“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五大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经济》记者采访了吴晓青。

  吴晓青强调,为了汲取先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教训,构建我国区域发展的理性模式与格局,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与保障生态安全,探索类似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共性解决途径,我们选择在五大区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地区、成渝经济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开展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高度重视五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矛盾

  吴晓青着重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和调整结构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正在发展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重要指向区域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上,这五个区域拥有11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3亿人口,GDP 约占全国的20%,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优势突出。原油、煤炭产量均超过全国1/3,天然气储量和水能资源占全国的60%和30%以上。据预测,到2020年五大区域GDP合计可能达到20万亿,占全国比重达29%,是未来我国经济总量扩张承载的主要区域。在环境保护上,五大区域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分别占全国75%和64%,同时拥有占全国1/3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功能区,直接关系到我国中长期生产环境安全。因此,正确处理五大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

  一是五大区域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效率不高。五大区域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的6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或超过80%,区内都将石化、冶金、电力等重化工产业规划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大部分地区的能耗、水耗、污染排放强度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规模扩张快,环境承载能力有持续下降的趋势。黄河中上游地区煤炭产量年均增长30%以上,环渤海地区钢铁产量10年增长19倍。未来5年,五大区域原油、乙烯、钢材、电力规模将分别增长1.5倍、6倍、0.9倍和4倍以上。复合型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环渤海和黄河中上游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不合理用地造成环境承载能力持续下降,据测算仅环渤海近10年滩涂湿地年均减少1%以上,丧失5~20%的污染销纳能力。

  三是产业呈现“三临”(临海、临江、临河)布局的总体态势,区域性环境安全问题突出显现。辽东湾和渤海湾沿线目前已聚集了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上百个,全国七大石化基地有三个分布在环渤海。成渝近90%的化工项目布局在长江干流及岷江沿岸、海西、成渝地区大气复合型污染初步显现,生态影响持续加重,一些珍稀物种资源已明显衰退或出现濒危状态。如不加以引导,五大区域高环境风险产业将进一步呈现“遍地开花”的分散布局态势。

  根据有关部门组织的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初步成果,如延续布局分散、规模扩张、结构重化的产业发展方式,五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底线将受到巨大冲击,甚至会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计到2020年,环渤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将超过或接近环境容量,8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不能满足功能区水质要求。北部湾67%的纳污海域可能超载,全国唯一“洁海”的目标底线将被突破。海西超过10%的海域面积将可能受到赤潮影响。黄河中上游重点产业缺水率将达13%,诱发部分支流出现局部断流和重要湿地功能退化。成渝地区火电规模的迅速扩张,酸雨危害将进一步加剧;“糖葫芦串”式的小水电开发和“沿江开花”式的化工业园区布局,将严重破坏流域整体生态功能。

  促进五大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据吴晓青介绍,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化、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推进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为了实现五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确保中长期的生态环境安全,我们要充分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教训,确保五大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对此吴晓青提出以下建议:

  积极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机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将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为导向,实施分区域的差别化调控政策,积极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引导机制和约束机制,将五大区域建设成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示范区域。

  坚守五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一是生态用地面积不减少,二是水资源利用不超载,三是污染物排放总量不突破,四是环境准入标准不降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的生态红线标准,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考核、监督和检查。

  优化五大区域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从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和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出发,按照“区域统筹、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建议制定优化五大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提高重点产业集中度,构筑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加快五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行更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等措施,引导相关地区加快推进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摆脱过于依赖重化工的传统产业发展路径。

  加强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一些地区海岸带开发不尽合理,围填海速度增长过快,海岸湿地面积逐年减少,造成海陆交汇带的污染净化能力和生态缓冲能力不断降低。建议国家统筹考虑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工作,规范开发秩序,优化沿海产业布局,降低海岸带环境压力,避免大规模沿海开发可能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风险。

  “十二五”环保产值达4.9万亿   环保产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环保产业在未来仍将保持年均15%~20%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4.9万亿元。2008年底,联合国提出了“绿色新政”概念,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决定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吴晓青最后强调指出,“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为3万亿元以上,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4544.html

更多阅读

中美两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对比组图 中美两国军事实力对比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0年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政府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又大力发展军力,并在全球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在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海军服役舰艇数量世界第一等等。按照这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异同 低碳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系统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与绿色投资

 发展绿色经济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必须调整和完善企业生产模式、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等  文/田江海  绿色经济与绿色投资的关联  一般来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

声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五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网友枯木变成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