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随后,上海对外发布《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实施意见》,表示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交所上市,一时热评如潮。 2009年10月份以后,继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设立以后,开设国际板的话题再次升温。 中国创业板的设立历经十年磨一剑,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从国际板的目标确立到今天似乎上马在即,在今天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消散的情况下,难免给人以操之过急的感觉。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板的设立与推出时机是否已经成熟?为加速中国资本、货币国际化,从国际板角度还需要具备和完善哪些基础条件? 主持人:本刊记者 郭洪业 讨论嘉宾:建银国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郄永忠 新天域资本执行董事/张杰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孙兆东 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敏 开启国际板时机未成熟 由于国内A股市场尚不成熟,国际跨国公司的融资规模巨大,容易形成对国内公司融资需求的挤出效应,此外,上市公司监管方面的显著差异等,决定了创设国际板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 文/郄永忠 从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历史经验来看,吸引优质外国企业到本国交易所发行上市也是普遍做法,建设国际板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从我国的现实条件来看,开启国际板的时机还未成熟,启动国际板还需循序渐进。 A股市场稚气未脱 A股市场的不成熟是妨碍国际板推出的重要因素。目前,A股市场不成熟已是共识,与成熟市场相比,A股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三高”:首发价格高、二级市场价位高、市盈率高。以2009年IPO重启后的新股发行为例,新股发行的摊薄市盈率平均在46.55倍,宝德股份、日海通讯的发行市盈率更是达到了81.67倍和74.22倍。如此之高的发行市盈率之上,二级市场更加疯狂,2009年前11个月发行的76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到了80.46%。在如此疯狂的市场中,投机的成分已远远超过投资的成分,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难以发挥。 不仅如此,A股市场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虽然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但“大小非、大小限”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每逢一家公司IPO便会带来新的“大小非,大小限”,这会严重影响股票市场的供求平衡,为“三高”推波助澜。 显然,在这样不成熟的市场中,以高市盈率发行新股只会降低股票的投资价值,放大股票的投资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启国际板,难免会使其沦为外企的“圈钱板”。 恐将引发挤出效应 中国股票市场最主要的功能是解决本国企业的融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境内股市的融资功能还很落后。目前,我国直接融资量占融资总量的比率在10%至15%之间,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至80%之间。一边是流动性相对过剩,资金找不到出路,而另一边则是企业资金匮乏,嗷嗷待哺。可见,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亟待提高。 然而,开启国际板并不能帮助我国解决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弱的问题,相反,国外公司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对我国企业融资产生挤出效应。通常,能够登陆国际板的跨国集团企业,上市融资规模至少在10亿美元以上,像微软、壳牌石油等几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动辄就募集走资金几百亿人民币。这样的规模能够同时满足国内数十家企业上市融资,甚至数百家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