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补短板 风电的“短板”(1)



 本来关于“风电过剩”的讨论已经开始降温,2010年3月份,“两会”期间一位代表把风电形容为“形象工程”的说法,却又把“风电过剩”推向舆论前沿,被举例出来当矛头的甘肃酒泉发电站的相关人员当即反驳。

  一个崭新的朝阳产业,却受到了“产能过剩”的质疑,一哄而上的投资热潮带来的是泡沫还是真金白银?过剩之说是空穴来风还是有据可循?

  文   本刊记者 于娜  黄冰

  早在2009年9月,政府部门曾明确指出了国内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产能过剩不可避免”,而一个月后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却依然人声鼎沸,不仅金风、华锐等本土风电制造巨头高调亮相,也吸引了代表全球整机技术制高点的Vestas、Suzlon、Gamesa等外资大鳄,顶着“过剩”的压力,风电投资热度却仍然不减。

  风能产业的繁荣还不仅仅是表面的喧哗和热闹,国内风机制造龙头企业金风科技(002202)3月4日金风科技发布09年年报,2009年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174,557.95万元,较上年增加 83,917.21万元,同比增长92.58%。业绩增长的原因是:2009年公司销售保持稳步增长,订单充裕,新增订单2915.25MW。

  政策结论与市场的表现大相径庭,风能产业到底怎么了?

   “左右脚”不同步

  2009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意见》中说:“近年来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风电设备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现象。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政府主管部门的预警,引起了各方关注。风电刚刚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骄傲,怎么一下子就成了“过剩产业”呢?

 防风险 补短板 风电的“短板”(1)
  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告诉《投资家》,这两年风能的发展确实比较快,原因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导向起了推动作用,政策规定风能发电可以比常规电价增加0.25元,可以获得较高的电价补贴,从而引来了投资升温。

  不仅如此,之前一直是“只能看没法吃”的海上风电政策也逐渐明朗,2010年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出炉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硬性规定“海上风电开发投资企业为中资企业或中资占股在50%以上”。一系列刺激性的政策支持,使风电行业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2010年2月27日,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所有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整体安装成功,这个总投资23.65亿元的项目,其风电设备全部由国内风电企业生产。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风电产业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逆势上涨31%,新增装机容量3.75万兆瓦,将总装机容量推升至15.79万兆瓦,其中,中国的涨幅引领全球风电产业,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从2008年的1.2万兆瓦上涨到2009年底的2.51万兆瓦,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3万兆瓦。

  除此之外,成本下降在风能利用的热潮中又添了一把火。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风电设备以及风电单位千瓦的造价已经降低到跟常规能源接近的水平,石定寰介绍说,发电行业本身最重要的设备跟传统装备制造比较类似,除了比较特殊的如风叶的叶片,发电设备厂可能没有生产过,其他的如发电机、齿轮箱等都是常规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的原有产品。

 看起来规模巨大的生产能力相对于消费市场却显得微不足道。石定寰指出,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大约在30亿吨标准煤,预计2020年消费总量将达到40亿吨,但是在目前的能源消耗中,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曾透露,2009年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7%的比例,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为9.9%。根据国务院2009年底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将达到1.5亿吨标准煤以上。

  同时风电产业还面临着“高装机容量、低发电量”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风电的总发电量才1000多万千瓦。”石定寰认为,所谓的过剩是在新能源投资最热的时期提出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消化,市场订单开始减少,投资者已经理性了很多。

  有人打了个比方,风电产业现在是左脚迈出去而右脚没跟上,不能说左脚迈得太远,更重要的是把右脚跟上去,风能在我们整个能源结构中所占有的比例数还远远不够。

  在这样的“不平衡”中,很多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将一条腿迈到了海外。

  2009年9月,一艘货船鸣着汽笛离开天津港,船上运载着金风科技第一个兆瓦级海外项目美国UILK项目(美国奥克风电场有限公司)3台77/1500kW风力发电机组,这次航行的目的地是休斯敦;2009年10月23日,华锐风电科技董事长韩俊良和美国AES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何励恒(Paul Hanrahan)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海外拓展不只是暂时性的业务转移,还将是未来产业布局的一部分,石定寰表示,在全球环境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承担起减排的任务,“中国企业不光要抓住欧美市场,拉丁美洲、南美、非洲可以作为试验为以后的大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洗牌”不可避免

  风电产业是否过剩,风电企业应该最清楚。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总裁郭健认为,金融危机使原材料价格下降,整个风机设备价格半年之内下降了20%,而这对风电投资商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同时金融危机使很多行业受到影响,大量投资涌入“有利可图”的风电行业,从而造成了所谓的产能过剩。

  按照国家“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风电规划构想,我国风电已进入大规模基地式集中开发阶段。甘肃、新疆、内蒙古、福建、山东、江苏等地先后规划大型风电项目。内蒙古确定了打造内蒙古“风电三峡”的目标,规划风电装机2010年达到800万千瓦,2015年达到2800万千瓦,2020年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建设几个百万风电基地。江苏濒海的每个县都在规划1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场,近期更是喊出了建设“海上三峡”的口号。

  但是在如此轰轰烈烈的风电建设中,能真正分到一杯羹的却还是寥寥无几。中投顾问数据显示,2009上半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443.98万千瓦,接近450万千瓦,具体到企业层面,金风科技完成装机109.5万千瓦,占比达到24.66%;华锐风电完成装机108.75万千瓦,占比达到24.49%;东汽完成装机56.55万千瓦,占比达到12.74%,以上三家已经占了风电装机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

  而随着国家限制低端产能政策的陆续出台,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集中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有业内人士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集中度也非常明显,排名前五的企业已经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80%以上,留下的生存空间对剩余的制造企业来说,竞争环境可想而知。国内中小型风电制造商由于受到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的限制,曾经出现过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这也就成为了“过剩论”的一个来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4377.html

更多阅读

动荡的春秋时期 经济动荡时期企业的应对战略(1)

自去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开始动荡以来,虽然各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以稳定市场和刺激经济,但迄今为止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世界经济在短期内恐怕仍难走出低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月28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

飞利浦:中国引擎的拉升(1)

  经过近10年的漫长转型,一度迷航的飞利浦终于重新校准了航向。但随后得以轻盈穿越金融风暴,并迅速拉升出低利润区的强劲表现,却有赖于中国等新兴引擎的澎湃动力——这并不奇怪,“我们是一家专为中国而打造的公司”  □ 记者 徐海

大好机会 底特律的好机会(1)

 这种大话也太敢说了,简直要让人笑掉大牙。一家刚刚脱离破产险境的美国汽车厂商(这些年来该厂商因没能生产出人们心仪的车型而饱受诟病)启动了“最佳汽车问鼎宝座”这样带有炫耀性的营销活动。当时是2009年9月,通用不顾后果的做法面临

原告与被告:见义勇为后的莫名困局(1)

  一个“三进宫”出狱不到两个月就再次作案的歹徒,一个单独出警却又处置不当的警察,一个从围观到见义勇为的路人,一个不幸丢车又因失而复得陷入更大不幸的车主,再加上一家拒不赔付的保险公司,略带黑色幽默的故事里,打动人心的,却是善良

防风险 补短板 风电的“短板”(2)

  据公开的统计信息显示,目前中国风机整机制造厂商已经有六七十家, 风叶厂商有50多家,塔筒厂商接近100家,但是华锐风电科技董事长韩俊良告诉《投资家》,以他所在的风机整机制造行业来说,真正具有批量生产200台以上能力的不超过10家,他认

声明:《防风险 补短板 风电的“短板”(1)》为网友忆蝶梦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