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的统计信息显示,目前中国风机整机制造厂商已经有六七十家, 风叶厂商有50多家,塔筒厂商接近100家,但是华锐风电科技董事长韩俊良告诉《投资家》,以他所在的风机整机制造行业来说,真正具有批量生产200台以上能力的不超过10家,他认为拥有高端技术的企业产能并不过剩,这些企业是中国风能发展的未来。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表示,中小型风电制造厂商面临着的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并不严重,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一些风电场相继开工,以及海外订单的增加,中小企业订单不足的情况正在得到缓解,而如果企业本身在良好向上的环境下仍然不能生存下来,那也就意味着应该成为落后产能的淘汰对象。 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材料下降,也许会加快行业洗牌的速度,风电设备的制造行业正经历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金风科技2010年1月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08年7月14日中标甘肃酒泉风电基地瓜州北大桥第四、瓜州干河口第六风电场各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这两个项目各有134台1.5MW风电机组,合计金额为25.7亿元。根据2009年国内风电设备市场价格情况,经买卖双方一致协商调低了合同金额,从25.7亿元缩减为20.7亿元。” 两个合同金额缩水了5亿元,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分析,按照两个项目268台1.5MW风电机组一共20.7亿元来看,一台1.5MW的机组目前的中标价格为772.3万,也就是一千瓦仅为5149元,而在2008年一套这样的设备能卖到八九百万元。根据金凤科技公告数据显示,2008年金风科技产品的中标价格为6400元/kw,2009年5月金风的中标价格降低到5400元/kw左右,跌幅达到15%以上。金风科技200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是22.8%,2008年是18.88%,当时主打产品是750千瓦风电机组,现在主打产品是1.5兆瓦风电机组,产品规格提高了,但是价格却下降了。 与此同时,国际风电巨头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快。国外知名的风机制造企业,如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美国GE能源集团、西班牙加那萨公司等纷纷进军中国,把中国风电市场作为未来布局的重点。 2005年,国家发改委有一个硬性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但在2009年10月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上,中方表示同意考虑取消风力发电设备投标中的国产化要求。 姜谦认为,这意味着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将直面外资风电巨头的冲击,短期内会对国内风电制造厂商产生很大影响,在同等条件下,他们还没有实力同外资巨头竞争。 国内外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使整个风电制造企业面临“山雨欲来”的洗牌时代。“软肋”依然在技术 逐渐升温的市场竞争促使风电产业加快了技术创新的节奏,但是对大多数风电生产制造的企业来说,技术仍然是“说不出的痛”。 在进入行业初期,就有人跟王松说,这个行业很简单,你买到一些部件、图纸、生产许可证,然后组装就算入行了。经过4年,身为广东明阳风电总经理的他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风机一定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一定是要基于国内的风况和运用条件设定产品,风电产业的技术水平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般来说风机要有3年的运行经验才能投放市场,而在政策鼓励国有化的时期,这一要求被放宽,这就导致了一大批企业低门槛进入市场,却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力生存艰难,风电产业圈内流行一种说法,“一张图纸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对于核心技术的依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石定寰告诉《投资家》:“目前整个风能的设备配套,大部分国内都已经能够做到,但是比较缺的是核心的控制系统,比如其中的电力电子器件、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仍然还需要进口。”
“九五”和“十五”期间,政府组织实施“乘风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及国债项目和特许权项目支持建立6家风电整机企业进行风电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初步掌握了600千瓦和750千瓦机组总体设计技术。 中国风电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投资家》,之前国内风电制造企业一般采用从国外购买技术许可证的方式来引进技术,这种做法类似于“代工”,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近几年,以购买许可证的方式获得核心技术的比例正在下降,更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联合开发”、“自主研发”。石定寰指出,国内风电技术目前缺失的是风电机组中的控制系统和变流系统,这部分基本仍然需要进口。 “并网”成为瓶颈 而事实上,核心技术的缺失还并不是风电产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过剩论刚刚出现的时候,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就对外解释,“风电产业不是绝对的过剩,而只是某些环节存在不配套”,这里的某些环节主要集中在上下游产业链的不协调。据了解,在风电产业中,风机只占到总成本的35%,其他成本来自建安、运维、并网、管理和回收等部分,其中建设安装占24%,运行维护占22%。 对风电产业的下游来说,电网合并被普遍认为是加快风电产业发展的关键。国内的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东北”以及东南沿海的部分地区,但是“三北”却是电网最弱的区域,风力发电的不稳定特性,意味着一旦千万千瓦的风电场同时发电,很可能会造成当地电网立刻瘫痪。因此也就有了“风电”容量不能高于“20%”的说法,但实际上,国内电网运营企业对风电容量的限制更谨慎,表示“一旦超过5%这个标准,电网系统将受到冲击”。 “通常人们认为在一个局部的电网中,风电的容量在20%以下,才不至于过大影响电网的调控,”石定寰说,“在很多国家,比如欧洲的丹麦早已经超过了所谓的20%的‘警戒线’,却依然运行得非常好,而中国目前风电的总容量,距离20%的标准还差得远而又远。” 而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人认为,中国很难从技术能力更强的欧洲国家获得借鉴的经验:欧洲几个国家的电网是联网的,在完善的风电量预测的技术支持下,风力发电很容易被消纳,而且欧洲没有国内这样大的风电场,大部分风电可以实现当地消纳。 所以“并网”技术成为瓶颈,而对大部分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来说,盲目追求国际上高、精、尖的技术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如何适应国内的资源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才是企业发展的“生路”。 金风科技总裁郭健表示:“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大规模的装机几百万、上千万千瓦设计对电网承受能力有多大,包括低压穿越问题,能不能有效解决,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是可靠性满足入网的标准,并不是大小的概念。” 石定寰透露,目前国家正在修改相关的规定,要求电网全额收购风电,虽然这对于风电行业的发展是一个绝对的利好,但是如果并网技术不能解决,全额收购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浪费。 姜谦也认为,风电产业正处于政策试点阶段,上下游的发展不能协调。不少专家认为,这种状况很可能会造成所谓的过剩,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的配套才是风电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