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在释放中国的能量,就像它们上世纪在美国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它们带来的那种自由,就连政府也能容忍
文 帕提·沃德米尔 北京东四环北路附近,枫花园汽车电影院的霓虹灯闪亮在薄雾笼罩的夜色下,整个场景就像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 这是一个充斥着汽车和马尾辫的世界,还有脚穿溜冰鞋的女服务员。这也是中国未来的一瞥。 因为,中国正快速形成一种美国式的汽车崇拜,这可能对中国社会产生一些深远影响。 但这种现象也将对一些企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企业有意获利于中国人对汽车的迷恋,其中不少企业正为在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展出自己的产品做着准备。 汽车制造商正赚得盆满钵满,销量在去年增长45%,2010年首季度同比增长72%。 但是,未来的赢利业务,将是众多有待建成的洗车连锁店和铬车轮盖商店,以及在中国乡村开始出现的汽车旅馆和农家菜餐厅。 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在10年内很可能赶上美国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意外副作用,因为危机促使北京方面动用刺激资金建设收费公路)。有鉴于此,中国的汽车文化正行驶在快速扩张的道路上。 中国第一代汽车爱好者正迅速迷恋上汽车带来的广阔空间。 “我喜欢速度,我喜欢自由,我不能想象没有汽车会是怎样,”39岁的侯铭心(音译)表示。他自豪地拥有一辆2000年吉普切诺基,用于开到内蒙古草原上驰骋,还有一辆双门大众高尔夫(Volkswagen Golf)小型车,用于在北京市区出行。 “中国人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个人机动性,”为许多领先汽车公司提供建议的Alix Partners中国主管伊沃·瑙曼表示。“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份自由。” 枫花园汽车电影院的“Drive-In”霓虹灯招牌使用数英尺高的复古字体。站在招牌前的经理刘存玉(音译)表示,在大多数周末,会有600来辆汽车光顾他的影院,工作日则会有200到300辆汽车。他指出,光顾汽车影院对年轻情侣是一大乐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发现道路的浪漫之时,西方人似乎正失去这种感觉。“成熟市场的较年轻一代不愿购买汽车,尤其是在欧洲和日本,”汽车咨询公司TNS Auto上海办事处的包亦农(Klaus Paur)表示, “但在中国,正是较年轻的一代在界定着汽车市场。”而这些年轻人不仅想从拥有汽车中获得自由,还想得到友情。 从上周六上海A30公路在城郊结合部的最后一个收费站以外形成的交通拥堵,可以明显看出这个事实。 世界汽车之友俱乐部(World Car Friendship Club)以及上海市其它许多汽车爱好者协会的会员,当时正集合起来,一起去采摘草莓。多数人同意,若没有汽车带来的便利,他们是永远不会尝试这种活动的。一队多数由年轻女子驾驶的柔和色调的大众甲壳虫(VW Beetles),排成庄严的单列纵队行进,为了保持队形甚至不惜闯红灯。有些汽车贴着多个俱乐部的标识。就像许多汽车俱乐部爱好者那样,世界汽车之友俱乐部的组织者表示,参加俱乐部的最重要原因是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他有一次组织10万名汽车俱乐部会员出行,到邻近上海的杭州吃螃蟹。就连美国婴儿潮时期人士也会惊叹这样的“壮举”。 因为,如果说美国的汽车热潮大部分发生在州际公路时期(上世纪50和60年代,美国州际公路系统快速发展),那么中国的汽车热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时期的现象。事实上,不妨把它想象成带有汽车特色的Facebook。 汽车正在释放中国的能量(就像它们上世纪在美国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它们带来的那种自由,就连政府也能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