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据悉,国家能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国内能源开发和能源国际合作的重大事项。 不难看出,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中国不再仅将能源定位于工业发展的基础,而是将它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地位。确实,能源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石,直接关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兴衰存亡,同时也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整体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是1.89亿吨,与2008年的产量相比下降了0.4%,同期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99亿吨,增长了13.6%,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1.29%的历史最高水平,并首次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同时,业内人士和各种机构纷纷预测未来的国际油价将继续保持上涨的趋势。其中,来自美国能源署(EIA)的报告预测,未来两年内的WTI平均价格将达到80美元/桶和84美元/桶,远远高于2009年每桶62美元的平均值。显然,国际高油价不仅会引发国内宏观经济中的新一轮通胀危机,而且由高油价所带来的高成本还会扼杀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创新空间,给国内经济的复苏带来负面影响。 而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能源管理现状大多以“多头管理、分散管理、协调性差”而屡遭人们诟病。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由于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全国多个省份电煤告急、电力供应形势陡然紧张。然而,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上述现象的出现并非是由于煤炭的供需失衡而造成,即便在接来下的一年内全国煤炭供需也基本保持平衡。电煤频频告急的背后也暗示了国内能源管理体制的诸多不合理。
![能源改革 能源机构改革倒逼加速](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132369037536.jpeg)
从制度上来看,国内火电企业的储备标准大多以10至12天为正常存储量,如遇恶劣天气,难免会出现短期内的大面积煤炭缺口。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体制上的落后,造成了电价无法根据市场的状况作出及时的回应,出现了煤价大幅飙升,而电厂却大范围地亏损,进而形成了电煤告急的景象。 为了能够重塑公众对国家能源机构的印象,国家放弃了过去的能源机构构成模式,先后成立了国家能源局和国家能源委员会。其实在1993年撤销能源工业部以后,中国已经16年没有一个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了。虽然在2008年初我国就已经成立了国家能源局,但是它的成立并没能有效地解决多部门管理所带来的低效率,更不可能从根本上统一中国目前的能源管理职能。直到现在,中国的各项能源管理职能仍然分散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土部、电监会、安监总局等十多个部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2009年5月实施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国家设立统一的能源机构的步伐,迫使国家对能源机构作出调整,并继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事实上,刚刚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是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后续,有关人士也将它看作是国家能源部的“过渡模式”。尽管目前成立的能源委员会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管理的一切问题,但是它的成立有助于理顺关系,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协调性差的积弊,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重视能源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性。 俞剑供职于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陈宇峰供职于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