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离“小升初”择校报名的时间还有一两个月,但我所在城市许多家长的“公关暗战”早提前数月打响。 南京教育部门向来表示重视素质教育,反对按考试分数择校,如规定民办初中“小升初”择校,不许考试,拿60%名额摇号,40%名额自主招生——通过考察孩子在校成绩和综合素质,录取新生。即凭人手一册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进行“素质择校”。相应地,“报告书”的“含金量”就变成优胜劣汰的“判官”。名校青睐何等“报告书”?首先是成绩,各校《招生简章》均有言在先:“只录取四到六年级语、数、外全优的学生”,“小学阶段期末考试全优孩子”……“全优”,指每门功课都超90分。说到底,还是“兵不血刃”比分数。89分叫“良”,90分即“优”,怎能因一分之差,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良”的家长便使出浑身解数,央求、恳求甚至“贿求”老师改分数、提等级,你说哪个老师愿意耽误孩子前途?不就是加一两分吗?最终笔一圈,成全家长吧。 当满城尽是“全优生”时,竞争焦点又转向孩子的“组织能力”,谁在班级和少先队“位高职多”,便更胜一筹。同理,在家长的“感召”下,哪个老师心不软?于是,在不同年级曾经担任过小队委、中队委、大队委和班委的学生,都被“高配”成班长、副班长,以致有一个40人的班,出了33个班长;另一个45人的班,诞生了15位副班长。当“官”满为患时,再比试荣誉。因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都是优先录取的对象,家长又开始新一轮的角逐比拼,以致很多学校怕惹麻烦,从不公开“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评比结果。 为了孩子,家长把世俗社会一切摆不上台面的潜规则,活色生香地展示在少儿面前,这样做的后果不令人担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