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们院(陕西师大新闻学院)同学去郊外张季鸾先生墓地祭拜。一路四野披绿,油菜吐黄。先生墓地坐落在长安区杜曲镇竹园村的樊川半垣上,下车后我们问一位老乡怎么走,她指着前方说:“从路旁的砖厂向土塬上走,闻到猪粪味,就到了。” 张先生与于右任、李仪祉被誉为“陕西三杰”,早年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文件,并发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他主持《大公报》笔政期间,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作为办报方针,赢得国共双方的尊重。该报也于1941年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同年,季鸾先生病逝重庆。 我们沿着崎岖土埂,爬过小土塬,来到先生墓地。孤零零的墓地正前方是一个万头养猪场,猪粪臭味阵阵扑来,不时传来哼唧哼唧的猪叫声。东侧不远是一个大型砖厂,拉砖车冒着黑烟。墓地方圆不足一亩,近旁立着几棵稀疏的小松,墓碑破败,周围杂草丛生。有同学看到墓碑背面刻着当年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的唁电:“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惆怅不已。那天张季鸾先生的外甥女李赋英也去了,她告诉我们,早年的墓园有40多亩,里面有很多碑石和松柏。墓地周围建有高墙,最前面还有一座高大的雕花牌楼,可是“文革”期间墓地遭到了毁坏。近10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断提议,希望重修墓园,但是到现在一直没有动静。 也许,墓地重修不是关键。先生以一杆生花之笔,针砭时弊而淋漓畅快,我们在新闻历史书里早已记取;先生不媚强梁,不阿群众的新闻实践,常引我们深思;先生以民族大义为重,言论报国的书生豪情,也令我们后学者神往。在汲汲逐利的当下,我们心中能铭记先生的这些标杆,才是最重要的。不过,历史文化名人之墓,适当维护是必要的,因为它构成我们的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