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友斌
这些年,奶制品风风雨雨,阜阳大头娃娃、雀巢碘超标,加上08年三聚氰胺轰动全球,中国所有乳品行业的人都胆战心惊。危险似乎处处都有,但与此同时,机会也随处可寻。中国平均每年出生人口1700万,最少的时候也有1500万,最多的时候甚至高达2000多万。在这些新生婴儿中,大部分孩子依靠乳制品长大,只有很小一部分依靠母乳,这就培育出了庞大的乳制品消费市场,而这正是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商机。 这一点,外国企业早已发现,也早已经盯住了中国这块大蛋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乳制品的市场价格就等于生产成本与企业利润的简单之和,没有研发费用的考量。对企业来说,营销也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这样的情况下,惠氏产品的价格高达上百元,但中国的产品却只有20元左右的价格,我们在营销体制上输给了国外企业。新千年之后,中国开始效仿国外的做法,注重研发,聘请人才,这对中国乳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比如乳制品的源头——中国畜牧产业的发展是2000年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中国的畜牧产业都是农民畜牧业,依靠人工挤奶,毫无规模可言。2000年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重视。我们发现,要解决农民手工挤奶的问题就必须实行机械化。这里为什么要解决手机挤奶的问题呢?一方面是规模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乳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牛奶,而人工挤奶对牛奶的卫生情况难以保证。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中国的畜牧产业才开始逐渐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的改善,乳制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对牛奶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而在此之前,我们的人均耗奶量不到20公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看到了商机,也看到了可观的利润。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大量涌入乳制品行业,无论对乳制品了解的多与少。而由于奶粉市场的供不应求,为了获取利润,奶源成了人们争夺的对象。在这一情况下,降低质量标准、提高价格就成为人们常用的竞争手段,中间商也开始大量出现,而这就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现在为改善中国乳制品企业的生存环境,重新打造人们对中国乳制产品的信心,乳制品企业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比如开拓新的市场。在经历三聚氰胺事件后,人们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大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乳制品迅速扩张,特别是一些国际性品牌已基本垄断中国一线城市的乳制品市场。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乳制品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另辟蹊径,比如走农村路线,利用国外以医疗企业为着力点的营销方式,通过营养教育来培养中国的二三线市场。还比如打造产业链。生产好的乳制品,最关键的是要有好的奶源。三聚氰氨事件之后,黑龙江省的乳品企业收益非常大,因为黑龙江的200家乳品企业中只有一家被检查出有三聚氰氨。因此,乳品行业的产业链打造非常重要,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市场,企业都应该着力,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随着未来,中国对质量的追求更加热切,对中国产品的忠诚度越来越高,中国的乳制产品也一定能够走出中国,走向国际,成为享有世界知名度的国际性大品牌,但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是,经营好中国的本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