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对全球原油的渴求,迅速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不过,如果能够将一个国家对控制这种关键资源的渴望程度量化排序,中国无疑会拔得头筹。中国在非洲资源领域的大举投资,已经让一些人将其非洲政策戏称为“中餐大外卖”(Great Chinese Takeout)。中国的最新举动——在现有80亿美元承诺的基础上,再次与委内瑞拉签署了2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是最大的一项此类行动。去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2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与巴西和哈萨克斯坦分别签署了100亿美元的协议。
以面值衡量,中国攫取能源的举动似乎有些幼稚。提供利率低于市场水平的贷款,以及在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Orinoco Belt)等地区投资——近来许多跨国企业都回避该地区——意味着偏低的风险加权回报率。即使这些项目最终获得成功,绕过半个地球获取石油,既效率低下,也不必要。石油是一种可代替的大宗商品,因此,从远处买一桶油,不过是为他人腾出一桶近处的油。从经济角度讲,中国实际上是买进了大量远期大宗商品期货合约。 但无论价格是起是落,中国人也许做得相当理性。冒险与不稳定的政权打交道有利有弊。例如,中国1997年与当时面临制裁的伊拉克签署了一项大宗石油协议,但行动拖拉,几乎没付出什么代价。2008年,中国公司重返伊拉克。同样,中国目前与不受国际社会欢迎的苏丹和伊朗签署的协议,代表着某种外交套利。此外,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美元债权国,做出大额贷款承诺,有助于平衡资产与负债。即使负债过高的美国有朝一日让美元贬值,中国还可以指望以较低的实际成本获得同等数量的原油。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陈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