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技术产业化方面,青岛市也具有一定优势。不仅拥有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专业孵化器,还引进了中科院生物能源所、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大院大所,为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建设产业化基地创造了条件。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当地创新企业融资问题,青岛市还先后成立了青岛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技术产权交易所、创新驿站等多类创新服务机构,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千万元成果转化奖励资金、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直通车等创新服务措施。 然而随着创新城市的建设推进,人才成为瓶颈问题。以青岛新天地产业园区为例,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其最头疼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青岛市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省“万人计划”,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办法”“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计划”等创新人才计划,希望能够为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创造较好的配套条件。 引入科研“国家队” 2010年2月,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研制的和谐号CRH2型高速动车组将运营在郑西高速铁路上。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去年12月11日在郑西高速铁路试验中跑出394.2公里/小时的新时速,之后,在武广高速铁路上投入运营。 我国第1条高速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上投入运营6列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就是由该公司自主研制出来的,此次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设计方案和各子系统优化设计方案的面世,标志着我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又迈上一个新平台。 目前,青岛市正在打造国家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工程实验室,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项目,正是由中国南车集团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承担。 据介绍,该项目将通过构建我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开展高速列车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电磁兼容及噪声控制等核心工艺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适合我国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评估与运营维修等标准体系,不断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轨道交通新产品。 未来5年,该实验室将全面系统地掌握高速动车组设计技术、关键技术和主要配套技术,完成350公里动车组的研制,逐步形成适应我国铁路客运需求的动车组系列产品。 2009年12月29日,由青岛市承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建造合同签字仪式举行。这个投资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是国家“十一五”期间12大重点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在未来10-20年内,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成为我国远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之一,其建造将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高技术研发,特别是为深海和大洋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为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推进全球性海洋科学合作计划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建设高速列车试验室、海洋考察船项目是青岛市打造创新城市战略中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青岛市还承担了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还承担了国家海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轮胎工艺控制研究中心等平台项目。 事实上,引入“大院所”和“国家项目”,是青岛市创新战略的重要部分,为此可谓不遗余力。当地决策者抓住国家在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的发展机遇,以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为载体,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重点创新工程,大力支持青岛市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科技发展重大产业化专项,着力引进“国字号”企业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研发团队,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在青岛市的转化应用。这一系列措施,使青岛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得到迅速发展,也让青岛拥有了令人骄傲的科研项目财富: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和平台落户青岛。
与此同时,海尔、海信等17个企业技术中心也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数以百计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国家863、973等科学计划的实施帮助青岛在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突破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 截至2009年末,青岛市累计专利申请量5807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730件。累计专利授权29951件,其中发明专利2268件。青岛市在国内家电、化工、食品、机械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技术优势。海尔、海信、金王、青啤4个企业专利拥有量占全市的30%以上。高速列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家电领域专利数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随着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相信青岛还会取得更多创新突破”,刘明君指出。 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是使创新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引擎。过去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大多为投资拉动型,而创新型城市则是要改变这种模式,让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因此,将技术创新成果运用到产业中、让科技创新转变为产业创新,成为青岛市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 对此,刘明君表示,“青岛市一直坚持科技创新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原则,致力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据介绍,这种以重点产业领域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联盟延伸到海内外许多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实验机构。其中,海信光通信、海尔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就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以海尔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例,该项目是由国家发改委倡导成立,专门从事数字家庭网络技术和产品开发及应用的实验平台。该实验室汇聚了包括地方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华为、中兴、SOHU网)等30多个理事单位,聚集了该产业链条上国内外几乎所有研发团队、软硬件供应商和应用商,成为政府倡导下产学研结合的典型范例。 除此以外,在电子信息、高分子新材料、海洋生物、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机车等领域,海信、青岛软控等大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大学、科研院所形成了“双大合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这样的产业创新模式下,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字号基地云集青岛:由中石化建设的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由中船重工建设的国内最强的EPSO船制造基地、中海油建设的亚洲最大海洋工程青岛制造基地均已开工,中化、中集、中铝、中铁、中农、中粮、中国通用、宝钢、一汽、上汽等国家级企业也都在青岛“安营扎寨”。国有大企业已成为青岛产业格局中举足轻重的领军力量,扮演了旗舰的角色。 当然,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和项目,创新战略实施还为青岛市吸引来了不少高技术外资企业,这些项目包括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软件、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投资过10亿元乃至100亿元级的重点产业项目,如台湾冠捷TV-LCM项目、香港新恒基半导体照明显示基地项目等已正式落地。 创新战略的成果是显著的,2009年,青岛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27.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5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过亿元企业达到532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40家,过100亿元6家。而根据青岛市计划,到2015年他们还将培植形成3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构建50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50个以上支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研发平台;引进培育50个以上专业技术攻关团队;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开展100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重点引进10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培育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建成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实现产值25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 创新投融资机制 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研发资金的投入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标准之一。 记者从青岛市发改委获悉,2009年青岛市R&D(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为2.2%。而当地有关部门也表示,2015年青岛力争两级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1000亿元。 “我们还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年争取国家创新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刘明君说。 建设创新型城市,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来集中资源,应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划,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来实现要素资源的积聚和扩散。这也意味着投融资机制、体制的创新。 除了不断加大市、区(市)两级财政科技投入,青岛市还通过建立产业基金引导机制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创新中去。 这种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青岛设立产业基金。目前,为加快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青岛市正在组织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研究设立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推动以海洋产业为主导的蓝色经济发展。 而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青岛则通过建立创投引导基金进行支持。青岛市发改委透露,目前,青岛市正在制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方案,市财政拟设立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0年首批投入1亿元,吸引社会资金,以参股、委托管理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来青岛发展创业投资事业,同时还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参股创投基金,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依托地方政府打造创新融资直通车和投融资平台也是筹集创新资金的一种方式。过去,青岛市通过设立高新区融资平台,以少量财力资金拉动社会投资,推进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到2009年底,高新区累计实际投资49.5亿元,其中通过融资平台融资38.1亿元。 “我们还积极搭建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第三方担保等机构等融资平台,帮助企业发行债券及到资本市场融资;还重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投入所得税加计抵扣、技术开发与转让、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刘明君说。 刘明君透露,下一步,青岛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架构,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现在,他们正在制定《青岛市“十二五”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未来几年,青岛将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创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