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州第3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7成。在广州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强看来,第3产业目前确已成为广州、这座地处珠三角城市群核心位置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新极点。
中部 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 中部创新崛起如何破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可云认为,合肥市正在实施的以科技为创新主线的城市发展模式型城市也许能带领中部地区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自主创新的发动机。 张可云表示,中部从来就是我国的1个人口、资源等密集的重要地区,合肥市早在2004年就已经凭借国内同等城市中名列前茅的科教实力成为我国第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随着国家加大对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河南省郑州市这个中国轨道交通的主要枢纽所拥有的较为完备的工业门类及扎实的工业基础也成为中部地区一大亮点。 然而,目前在合肥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还远没有形成自主研发的机制和实力,主要的研究力量高度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校,但其研究任务主要是国家项目,与市场接轨不顺畅;同时市场中介机制不健全,资金、产权、人事关系、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尚不配套,市场因素发育不足,造成产学研难以结合。 记者了解到,按照合肥市的总体规划,下一步将从3方面入手以解决难题。一是以产促研,以大中型制造企业为主,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二是以研促产,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原始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以及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学研结合模式。三是产研并举,以转制科研院所为重点,走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突破高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瓶颈,是合肥市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另一个重点。初创时期的高科技企业,资金方面的制约往往是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合肥市提出,把合肥建成区域性功能金融中心,探索为高科技企业发展融资的新机制,以金融模式创新推动高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在张可云眼中,合肥、郑州等中部创新型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在努力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的过程中主动寻找高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点,就能在协调区域发展中帮助中部地区起到突出连接东西的纽带作用。 西部 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腾飞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在谈到西安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时这样说:“西安打算在未来3年内至少投入5000万元财政科研资金,支持和引导1000名科技特派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1000名科技人员开展创业行动。这个‘双千计划’的实施,必能帮助西安进一步构筑高校、院所与地方经济的技术转移管道,使西安巨大的科技资源潜能得以涌动迸发,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西安作为陕西经济的中枢,更是关中—天水经济区龙头,具有强大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是西北经济、物流、信息、金融、商贸中心,是东西经贸关系最重要的操作平台,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然而,固有的保守观念、相对僵化的体制机制、资金的短缺等因素制约了西安的迅速发展。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滞后,使得科技资源丰富的西安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优势,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撑化程度较低,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这几年,成渝经济区的崛起打破了西安与成都、重庆这3座传统西部中心城市之间的均势局面,西安深有紧迫之感,意识到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才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在全国和区域的战略地位。此时,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可谓顺应西安转型需求。依托陕西雄厚的航空产业资源,西安建立起国家首个集航空产业研发、人才培养、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该产业基地于2005年正式启动,至今已形成主线清晰、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航空产业集群,成为西安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另一座地处西部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成都,也在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成渝经济区主体之一的西南重镇,成都市对未来的定位是“两枢纽三中心”,即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及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同时把成都打造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经过近7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成都,工业化程度、城市化程度在西部地区都非常高,完全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成都都市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包等产业变化将全力推进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 成都近期提出了发展高端产业、直奔产业高端的创新思路。在今年年初举办的“2010成都第一届优质科技项目与资本对接会”上,成都市政府极力促成金融与新兴产业的对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占据对接项目的“半壁河山”。 今年3月,成都获批成为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这对成都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来说,将是一个极有力的支撑。成都首当其冲的,是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发展增添绿色引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分析。 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看来,“成都作为西南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后发优势极为明显,完全有能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先行先试培育区域创新中心“虽然目前我国各城市间发展程度不尽相同,类似西安、合肥等城市经济总量较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有一定差距,但距离正在慢慢缩小,他们同样可以高端化、服务化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东中西部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区别即在于转型采取的模式方法不尽相同,中西部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更突出本市优势产业,打造自身特有的城市名片”。 两批共计17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可谓各有特色,但同样都肩负着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创新型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重任。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刘艳荣对《中国投资》表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1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不同区位、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创新资源禀赋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巨大差异。为进一步探索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经验,国家发改委在城市群相对集中的几个重点区域选择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国家创新型城市扩大试点,力争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先通过两批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先行先试,探索发展路径,形成多个区域创新中心,带动各个区域的创新发展。然后再进一步扩大试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发挥其辐射作用,形成若干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刘艳荣强调。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迫切需求。接下来的10年,将有更多的城市主动迈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行列,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由“投资驱动”主导向“创新驱动”主导转变,由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向发展低碳经济转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1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只有当自主创新不再只是战略层面的共识,而真正成为多数城市、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之时,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方能谱写出新的篇章。 这一时刻,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