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根本性转变 探索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1)



  最近,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推进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围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继续指导和推进一批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通知》指出,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城市申报的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方案,支持以上16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4年来,全社会积极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刘艳荣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举措,通过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将强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

  扩大创新型城市试点

  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投资》:请您谈谈《通知》发布的背景是怎样的?旨在尝试解决哪些问题?

  刘艳荣:早在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围绕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60条配套政策和77项实施细则,各地方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全国上下掀起了自主创新的热潮。在多项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创新产出规模快速扩大,许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但与此同时,我国自主创新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依然严重。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虽然科技成果总量多,受质量不高和转化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专利转化率不超过10%,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足5%。二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GDP占世界的8.7%,制造业占世界份额的15.6%,但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大部分核心关键技术依赖进口,与经济大国和制造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85%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高技术产业设备投资的60%用于购买国外产品。三是创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东部地区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创新资源,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08年,东部地区R&D人员占全国的64.7%,R&D经费占全国的72.1%。绝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优势和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明显。四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低,创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我国研究开发经费和研究开发人员总量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2位,但国际专利申请仅排名第7位,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仍然很少。2008年,我国单位R&D经费支出对应的本国居民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韩国的1/5,有限的投入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五是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创新友好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关键创新政策落实仍然存在障碍,如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所得税政策在重点企业中的执行率仅有38%,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政府采购、首购政策对激励企业创新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创新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能局限在科技领域。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将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就是要通过局部试点,解决束缚自主创新的各种约束,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城市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途径;就是要推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在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就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部分城市制订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但各方面对创新型城市还缺乏统一、深入的认识,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的思路尚不明晰,有效的政策手段也不多。

  出于上述考虑,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让深圳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目前,深圳试点初见成效,积累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有益经验,为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认为,目前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可在深圳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和推进一批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此我们原则同意大连、青岛、厦门、沈阳等16个城市申报的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方案,支持它们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中国投资》:您认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具备哪些基础?

  刘艳荣:应该说,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较为扎实。城市聚集了绝大部分创新资源,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虽然仅集中了28%的人口,却占据了全国62%的GDP、80%的高等院校和91%的在校大学生。很多城市具备了创新发展的基础,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城市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引导城市走创新发展道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许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需求强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一些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环境、人口、空间等压力,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但是,推进城市走创新发展道路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先行先试,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结构城市的创新发展模式,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为走中国特色创新发展道路积累重要经验。

  

  《中国投资》: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意义?

  刘艳荣: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仅剩10年时间。建设创新型城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既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

  首先,建设创新型城市,将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建设创新型城市,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对于探索中国特色创新发展道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再者,建设创新型城市,探索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创新资源配置的新模式,提高创新效率和综合竞争力,培育若干以创新型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对于推进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3839.html

更多阅读

传统弹弓定位槽优缺点 传统企业文化的三个根本性定位错误

传统企业文化存在三个根本性定位错误:   第一:企业文化理论定位在外在表象而非内在本质;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定位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第三:企业文化功能定位在战略之外而非战略之中。      企业文化人人可以谈,也人

葛荣晋:现代儒商是企业创新的人格支撑(1)

首先我必须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现代儒商,必须有个非常明确的不是含糊的一个回答;第二个问题现代儒商和企业创新到底是什么关系。现在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现代儒商。经过我至少三十年的研究,今天可以把我的答案明确

声明:《三个根本性转变 探索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1)》为网友巴黎环抱的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