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美国MatthewBullock与Walnut工业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申请,指控中国青岛奥昂特工贸有限公司对美出口和在美销售的集装箱货保系统侵犯其美国专利及相关版权,请求ITC启动337调查,并发布永久排除令和禁止令。
这是2009年美国提起的第8起涉及我国企业的337调查申请。截至2009年底美国对我国发起的337调查已达97起。从2002年开始,我国已连续8年成为337调查的主要对象和最大受害国,其中调查内容88%涉及专利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企业因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诉讼而支付的赔偿金已超10亿美元。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和企业争取科技和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构成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产权贡献的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今天的80%-90%;世界上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发明专利,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全球500强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80%。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曾表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中国企业若想摆脱目前尴尬的应诉局面,应当树立知识产权忧患意识,积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大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这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 早在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已经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随着这个时间节点的日益临近,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城市,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更是加速了创新脚步。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战略。 继2008年深圳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试点之后,2010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又批准了包括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16个城市在内的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刘艳荣对《中国投资》表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举措,通过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将强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企业主导型”创新模式 提起深圳的创新型企业,许多人会第1个想到华为。这些年在全球市场叱咤风云、令国际同行敬畏的华为,不仅仅是1个东方商业传奇,更是中国自主创新精神的代表。 到过华为的人可能都有1个共同感受:从外表看,华为的公司大楼与其他企业相比并不出奇,可楼里的一面墙壁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上面挂满了各种专利技术的证书牌匾。华为这面专利墙彰显的,正是华为人最引以为自豪的特质——自主创新。 华为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基本维持在3000件左右,去年达到4389件,其中80%是发明专利。据市场研究机构Dell‘Oro的报告显示,华为已成为全球第2大移动设备供应商,特别是在3G、LTE方面构筑了世界第1的竞争力。2009年,华为助力全球领先运营商TeliaSonera在挪威成功发布世界上第1个LTE商用网络,而且全球LTE商用合同数第1。
以代理产品起家的华为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初始的动力完全是为了能够“活下去”。上世纪90年代初,代理进口模拟交换机的华为公司与当时深圳市大量的“三来一补”企业没有什么两样,直到它所代理的香港公司看到市场局面已经打开,做出了收回代理权的决定。几乎是一夜之间,华为就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是要寻找新的代理商、继续过着命运无法自主的日子?还是破釜沉舟、彻底摆脱仰人鼻息的经营模式,走上自主创新的艰辛道路?
多年以后,任正非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唏嘘不已。远见决定未来,华为人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但更有希望的路:将代理销售获得的微薄利润投向程控交换机的自主开发,给企业找1条生路。 华为交换机的迅速走红,使得小试牛刀的华为公司看到了创新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的巨大活力。从此,华为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为了保证自主创新这项资金密集型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华为明文规定:“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将加大拨付比例。”实际上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仅比国内一般企业不足1%的比例高出许多,有些年份其实际投入比一些跨国公司还要高。 根据著名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美国高德纳公司的统计,华为在电信业最不景气的2002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总营业额的比例为17%。这一比例要高于诺基亚、阿尔卡特和思科。10多年来,单单是华为在3G领域投入的研发费用,已超过50亿元。华为董事长孙亚芳曾这样回应外界对华为的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创新,为什么要投入50多亿元到3G中去?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华为的创新之路正是深圳市产业转型20年来的一个缩影。 创新精神已成为以华为为代表的众多深圳企业的DNA。在深圳转向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的道路中,企业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从未改变。其主体地位既为深圳城市资源禀赋前提所决定,又是深圳对发展道路的主动选择,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1大特色。 如今,深圳已经涌现出1批凭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各领风骚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本土创新企业群。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亚都,生物工程领域的海王、科兴、海普瑞,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航盛电子、陆地方舟,新材料领域的长园、中金高能,医疗器械领域的安科、迈瑞、金科威等等,都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了相当强的竞争力。 2009年6月19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政府代市长王荣在腾讯深圳总部调研时表示:“在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下,深圳依然能够保持一个较为理想的增长态势,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这样1批成长性好的,抗击能力强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 深圳市政府近年做过1个统计: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当中,有50%来自本土企业;同时,深圳有1个“4个90%”的杀手锏,即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意味着深圳已经形成了一套市场化程度较高、以本土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主导型”创新模式。 打造“服务型”政府 全力营造创新环境 在这个“企业主导型”创新模式中,深圳市政府不扮演传统的“婆婆”角色,而是致力于当好企业的“服务员”,体现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