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全球互联网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5)
当蒂姆·李开发万维网的时候,他也决定采用TCP/IP协议作为万维网的基本协议。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他可以很方便地从澳大利亚的网站上下载到TCP/IP协议,后来的体验让他坚信,该协议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首选。后来,万维网的巨大成功,实际上也帮助了TCP/IP协议成为实际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后文可以发现,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中国台湾早期开发互联网同样选择TCP/IP协议。 第二个事件是1994年万维网转变为成为开源性质。经过数月的游说活动,蒂姆·李于1994年4月30日成功说服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放弃WWW.CERN的所有权,宣布任何人都可以永远免费利用它编写服务器或浏览器程序,可以用于商业目的或者继续公开,并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万维网走向开源,让当时最成功的互联网应用架构没有屈从商业利益,使代码进入公域,成为互联网创新的基础平台,这反而带来万维网的更大成功,并进一步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万维网的成功,帮助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架构应用达到关键多数,从而形成吸引其他网络并入互联网的凝聚力(或压力),最终促成了互联网的统一。 第三个事件是在1990年代晚期,阿帕奇(Apache)拯救了互联网,使互联网免于分裂。1995年8月网景的成功上市,是美国金融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一个交易日后,市值即达到44亿美元。网景的成功,刺激了微软的神经,经过数次谈判,在兼并无望的情况下,微软转而投巨资开发自己的浏览器IE,并与网景展开全面竞争。1995年,康柏公司宣布今后所有的新型个人电脑均附有网景浏览器,这是互联网历史上浏览器第一次实现与硬件捆绑,网景公司开发的浏览器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微软与网景之间的激烈竞争形成水火不相容之势,这使得互联网面临分裂的威胁。而此刻在服务器一端,阿帕奇(Apache)服务器的市场份额最大,它是从开源社区为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服务器开发插件时逐步发展出来的。阿帕奇(Apache)服务器是开源模式,属于整个开源社区,因此收购与兼并方式将失效,这表明,让任何公司或个人控制服务器成为不可能。因此,不论浏览器一端竞争如何激烈,开源的服务器一端将保证互联网仍旧是统一的。 后来的故事发展更有意思。1998年,微软利用在操作系统上的强大优势,宣布了在即将发布的Win98及之后的操作系统中,均与IE捆绑销售,IE成为微软操作系统中内嵌的一部分。此举让网景浏览器的优势尽失,显然,这是对网景致命的一击。网景的反应出人意料,但却影响深远。网景公司选择了以开源应对微软。在与开源运动几位重要领导人包括雷蒙德等进行协商后,网景公司决定将浏览器变成开源。网景公司的理念在于,“微软比网景大,网景希望万维网共同体比微软更强大”(Tim Berners-Lee,Weaving the Web ,HarperBusiness,2000年,第118页)。 网景公司不仅公布了浏览器的源代码,而且包括程序员编写的所有原始文本,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形成NPL和MPL发布规则。(MPL和GPL十分相似,NPL用于网景公司在其别的产品线上也使用的代码。按照NPL的规定,网景公司可以将代码提供给第三方,而不会受任何GPL的限制。见史蒂文·韦伯:《开源的成功之路》,李维章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这种开源政策影响深远,这让网景成为公众的浏览器,任何人都可以改进,并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私有软件与开源软件进一步走向共存和融合。2008年,Google高调推出最新的浏览器可乐米(Chrome),其中集成了诸多开源软件,并且将浏览器与开源社区共享,以此与微软展开竞争。 中国台湾早期互联网发展的案例 在早期开发互联网的案例中,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有军方的,科研机构的,大学的等,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就是中国台湾地区户政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构建。台湾户政信息系统实际上就是局域网的建设。台湾的特殊性在于,建网需求是起于公共管理部门的,因此对公共利益应重点考虑。台湾户政信息系统开发进程的启示同时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采取了一条开放式架构的技术路径和并选择开源作为支撑。1988~1996年间,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台湾作家郑鸿生在资讯工业策进会工作,主持了这项系统的开发,也即开发了台湾最早的互联网。 开发互联网,面临两项选择,一是终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二是网络架构。当时IBM、DEC等厂商已经开发了成型的网络技术,他们也通过院外游说活动,希望台湾采用他们的技术。“采用厂商专属系统有其好处,就是交由厂商以其成熟的专属技术来解决问题较不会出错,资策会可以乐得轻松”。但最终,他们选择了UNIX系统和TCP/IP协议。UNIX系统作为开源运动的先驱,以及TCP/IP协议的故事前面已经讨论,在此不再赘述。郑鸿生是在美国学习网络技术的,正是他从美国引入了TCP/IP协议。 此种选择的原因,郑鸿生曾写道:“然而资策会的工程师却是高瞻远瞩、不为所动,决定全面采用当时虽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却是最先进、最公开的开放式计算机与网络架构,以免公众的系统被任一专属厂商的技术绑死,而代价则是资策会的工程师必须辛苦地边学习边开发这整套系统”,“这里所谓开放的意思,就是它不是专属于某个特定厂牌的技术,而是一套公共而公开的技术标准,每个厂商的系统只要符合这个公共标准,就可以加入。这是一套将公众的大系统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要求”。(郑鸿生《水龙头的普世象征——国民党是如何失去“ 现代”光环的?》,《读书》2006年09期,第3~12页;文中没有后面这句话,但在另外的版本中出现过)。这说明,选择开源背后的公共利益考量,开源模式可以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1994年的台湾开发HiNet,即全岛意上的面向个人用户的互联网,也正是基于这套系统进行开发的。 互联网全球治理与中国话语权 全球互联网多中心治理仍然面临美国 网络霸权 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以人类创造的公共事物来理解互联网?从1968哈丁提出公地悲剧开始,公共事物及其治理问题就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非常推崇公共事物的多中心治理机制。她用公地戏剧来描述公共事务治理可能产生的负面和正面效果,即从公地悲剧到公地喜剧。另一方面,赫勒(Michael Heller)教授等提出反公地悲剧,即在某些情况下,一种事物如果不作为公共事物来看待,将会产生悲剧。在他2009年的新书《困局经济学》中,包括医疗保险、社会改革、环境等领域的反公地悲剧进行了分析。显然,如果互联网失去全球合作,将不得不陷入反公地悲剧。 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事物,又有着极其特殊的地方,在其分布式、开放式机构的顶端,存在着一个利维坦,即互联网的根。从技术角度来看,根是互联网力量最强的部分,也是互联网最脆弱的部位。根的崩溃,意味着互联网不复存在。这产生一种悖论,互联网既是强大的,又是脆弱的,需要细心呵护。因此,互联网的治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治理这个利维坦的问题。
更多阅读
网络广告发展趋势 全球网络广告 三大趋势(5)
其实早在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就已经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
嘉实全球互联网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6)
很长一段时期,根完全控制在美国政府手中,产生了集权的利维坦结构。当互联网由美国扩展到全世界,从而形成世界互联网时,这种局面显然难以其他国家接受。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社会和其他国家的压力下,美国政府开始私有化互联网,逐步放松
全球互联网技术大会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4)
为保证GNU永远保证它的开源性质,保证自由软件性质,GPL同时规定,用户获得GNU 软件后可以自由使用和修改,但是用户在散布GNU软件时,必须让下一个用户有获得源代码的权利并且必须告知他这一点。GPL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病毒条款”,按照GPL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4)
为保证GNU永远保证它的开源性质,保证自由软件性质,GPL同时规定,用户获得GNU 软件后可以自由使用和修改,但是用户在散布GNU软件时,必须让下一个用户有获得源代码的权利并且必须告知他这一点。GPL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病毒条款”,按照GPL
全球能源互联网题库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3)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开始支持成立万维网联盟,因而蒂姆·李从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来到MIT工作,1994年10月万维网联盟成立,是一家非营利机构。联盟的使命在于标准化,防止一家公司或个人独断互联网,同时防止互联网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