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中行率先向存量贷款客户“开刀”的举动,也促使不少房贷客户开始担心自己正在享受的利率优惠将被调整。
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研究机构预计,2010年全国各地下半年楼市的成交量还将呈下行态势。这使部分不得不购房的市民手握全部积蓄,眼巴巴等待市场逆转,欲在房价最有利时出手置房。 坚持才能见效 虽然房地产新政细则出台后,各地楼盘成交量下跌,但面对过去房价调控的一次次失败,房地产机构和研究院的专家对此次调控能否长期坚持,抑制房价继续走高,却持谨慎和担忧的态度。 房贷政策对楼市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央行与银监会之间、前二者与商业银行之间、各家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总部与地方分行之间,存在诸多利益分岐与博弈。以往实践证明,房贷政策最终都会严重走形。”杨红旭认为,虽然现在“以房定套”的调控效果更佳,可银行系统只有房贷信息,却无房产登记数据,必须要各地房管局配合,才能真正执行。 他还指出,房管部门并无全国联网的房主信息,所以也只能限定一个城市的二套和多套房贷,若投资者在多个城市都购有住房,政策还是难以精准打击。因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 新一轮房地产政策到底能持续多久,则是专家们担忧的另一个问题。在上一轮抑制大中城市房价上涨的调控中,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迅速回调政策,致使前期的调控成果付之东流,比如二套房贷政策当时就出现松动,甚至个别城市取消了二套房贷政策。 显然,如果此次政府对房价的调控还是不能坚持,中途妥协,那么所有的新政将再次成为一纸空文。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苏云对《上海国资》表示:“新政能否奏效,关键看政府的决心多大,能否坚持实行两年以上。要长期坚持,才会真正起作用,市民也才能享受新政带来的购房优惠”。 此外,新增的保障性住房等的供应量所占的比例,对于解决众多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仍然只是杯水车薪。 虽然,新的供地计划中,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计划供应量占住房用地计划供应总量的77%,但据初步统计,在政策性住房中,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保障性住房用地量24454公顷,只占17%,就算加上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中的公共租赁房,所占比例也未到18%。这样的比例,要满足数量众多的贫困人口住房需求,显得非常吃力。 “就目前情况来看,下半年可能还会陆续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的措施,但是新政的主要目的还是平稳房价。”上海社会科学院房产研究专家这样解读新一轮房地产政策。 虽然多数市场人士认为,短期内调控政策仍不会反映在房价上,但买卖双方显然都还在观望。 央企退出,房价会降? 整个中央企业地产销售业务占房地产市场的比例为5%,而退出的78家地产业务占整个房地产市场份额的1%都不到 《上海国资》记者 李魏晏子 这 次,央企的动作特别快。 2010年4月8日,来自国资委权威人士称,78家央企退出地产的方案已基本上报完毕,汇总工作正在进行,并透露说央企地产退出形式多样,除挂牌外,协议转让、划转等也属于可操作范畴。 而此时距国资委明令要求这些企业清退房地产业务,不到一个月。速度之快,令人惊讶。祸起北京“地王” 国家统计局2010年4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即房价已超过金融危机之前。
2010年3月份房价涨幅前5名(见下表)
在2010年3月的最后一周,全国各地楼市成交均出现“井喷”,部分城市成交单价达到每日上涨千元以上。 恰在此时,3月16日,北京就惊爆3个“地王”。而夺得“地王”的开发商均有央企背景。 因此,公众对房价飞涨的不满,马上集中到了央企头上。翻检3月中旬各大媒体的评论,均可见到对央企的批评。 北京“地王”出现后才两天,国资委明确表态,除已确定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正在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国资委并要求,这些央企必须在15日内上报退出方案。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会议上强调,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要带头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在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则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国资委数据显示,在127家央企中,94家涉足房地产,占全部央企的70%左右。 面对巨大的舆论和政策压力,作为“国家长子”的央企百口莫辩。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对《上海国资》说:“对央企来说,投地和清退出房地产业务都痛苦”。 在78家央企按规定提交退出房地产市场的方案的同时,部分央企已经开始寻觅接盘者,推介需要退出的房地产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中远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4家央企,已在国资委“退房令”宣布前后,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相关房地产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有意接盘的企业中,有央企,也不乏民营企业。16家主营房地产业务央企中的保利地产、中粮地产等似乎都有接盘的意向,复地等民营企业也在翘首以待。 但是,在转让的房地产项目被看好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为央企以下子公司退出项目的资质和进程表示出忧虑。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日前称,虽然已与部分需要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接触,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地王央企的转让价格较高和部分央企地块存在诸如动拆迁进展较慢等历史遗留问题,为此类房地产项目的转让增添了难度。 央企应“让开大路,占领两边” 专家认为,央企地王频出得益于丰厚的资金来源和本身保值增值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赵庆明认为,国有银行对国企情有独钟,对银行而言,虽然央企的信贷资金未必是最安全的,但却是最放心的。同时,央企作为企业,也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房地产领域见效最快,回报最高。因此,持有大量资金的央企频夺“地王”。 一边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边又面临国资委的“退房令”,央企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央企到底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在房地产业的形象,备受关注。 “央企就像‘许三多’,在不同阶段、不同的背景下,有多重身份。”福卡智库专业首席研究员何万篷对《上海国资》表示,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规律,房地产行业应该“国民共生”,央企以及地方国企应该“让开中间、占领两边”。 “让开中间”即让开市场化部分,“占领两边”指民生性的兜底和战略性物业应由央企和国企来做。何万篷认为,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程度不高地区,应该国引民进——先导不主导,引导不领导。央企以及国企要和民企一起唱好房地产业的“二人转”。 对于央企如何清退房地产业务,市场关注者认为要联系整个国有经济和市场发育的程度,不应焦灼、急进,央企退出的地产业务要有一个分门别类,并制定相关标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推进此事,防止一刀切,应结合行政性手段慢慢牵引,使央企能集中主业,合并同类项,最终发挥规模效应。 能否抑制房价上涨? 相比于3月中旬对央企推高房价的指责,近来的舆论已经渐趋理性,多数专家都指出,央企退出与否,对房价影响不会太大。 据国资委统计,2009年,央企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为2209亿元,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收入的5%;房屋销售面积为2807万平方米,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 经过不完全统计,2009年,16家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业的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央企的房地产业务主要集中在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手中。 国资委最新透露的数据则显示,整个中央企业地产销售业务占房地产市场的比例为5%,而退出的78家地产业务占整个房地产市场份额的1%都不到。 从数据上看来,78家房地产企业的退出对房价影响不过是微乎其微。 但专家们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仍有其积极意义。 “虽然央企不是房价飞涨的主导因素,但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将起到抑制地价的作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告诉《上海国资》。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告诉《上海国资》,“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现在欠缺对土地经营方式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研究。”